□ 吴年浩
“一小点”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侵蚀基层工作效能的隐性病灶。这种“差不多就行”的敷衍心态,如同慢性毒药,会逐渐麻痹干部的责任意识,蚕食干事创业的锐气,钝化攻坚克难的锋芒。基层干部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是连接党委政府与群众的“神经末梢”,若任由“一小点”心态滋生蔓延,不仅会稀释工作成效,更会损耗群众信任。唯有在思想根源上除弊、学习实践中淬炼,方能以“满格状态”投身基层事业,交出经得起检验的答卷。
破除“一小点”,首在思想破冰,筑牢“一丝不松懈”的根基。基层工作直面群众急难愁盼,田间地头的琐事、家长里短的纠纷,事事连着民心。若抱着“留一小点余地”“少干一点不累”的想法,满足于“怠速运转”的工作状态,思想的“杂草”便会疯长,执行力的“齿轮”就会锈蚀。看看那些群众点赞的好干部,无一不是以“一竿子插到底”的韧劲对待每一项任务。基层干部当以“多干一寸是担当”的自觉,摒弃“少做一点无大碍”的惰性,把“今日事今日毕”的紧迫感、“事事求极致”的责任感刻进骨子里,唯有思想上不“打盹”,行动上才能不“掉队”。
摒弃“一小点”,要在学习提质,锤炼“一刻不停歇”的本领。有些干部把学习当作“任务指标”,满足于“学过就行”“懂点皮毛”,政策文件看个标题、业务知识记个大概,看似“学了一点”,实则“差了很多”。这种“半截子学习”造就的“夹生饭能力”,在复杂的基层工作中必然捉襟见肘。基层工作涉及民政社保、矛盾调解、产业发展等诸多领域,哪一项都容不得“半吊子”。当以“终身学习”为信条,把书桌搬到田间地头、把课堂设在项目一线,对每一项业务知识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对每一条政策法规都要“掰开揉碎弄清楚”,让“学深悟透”成为习惯,以真才实学筑牢履职根基。
根除“一小点”,终在实践淬炼,彰显“一事不将就”的担当。防汛抢险时少检查一处堤坝隐患,可能埋下溃堤风险;人居环境整治时放过一处卫生死角,可能影响整体成效;矛盾调解时回避一个关键问题,可能埋下信访隐患。“一小点”的疏忽,往往是“大问题”的开端。基层干部当以“把每件事干成精品”为追求,在乡村振兴的产业基地里,不仅要指导农户种什么,更要帮着解决销路怎么拓、技术怎么升;在基层治理的网格中,不仅要排查矛盾纠纷,更要琢磨如何从根源上化解;在服务群众的窗口前,不仅要完成业务办理,更要思考如何让流程更便捷、服务更暖心。以“多往前一步”的主动、“再坚持一下”的执着,让“差不多”的心态无处遁形,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