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福军 饶君 苏志芬 刘娅 文/图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通往永平县博南镇东庄的水泥路,曲曲折折,翻山越岭。偎依村庄的18座大山,起起伏伏,青葱翠绿。
88岁高龄的杨连翠老人,名如山色,苍翠连绵。
她,乐做“苦事”、甘当“苦人”,用生命的热情,书写了藏在时光里的“勋章”——在党44年,“有钱没钱先看病”50春秋,接生2000多个新生儿,诊疗病人35万人次,护送村民转诊1000余次,火烧10万余元村民看病赊账单。
生死竞速,双手托举起2000多个新生命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宝宝与妈妈平安,是每个家庭最美好的愿望。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医疗条件不比现在,妇女大都在家生产。“阴阳一张纸,生死一呼间”是临盆分娩的妈妈和肚中宝宝的真实场景。
“新生儿存活率不足一半,怎么办?”
“杨连翠这个小姑娘,培训回来了,你们给要,不要,我们就留在县医院了。”
“咋会不要,我们东庄相当缺这种人才。”
杨连翠扎着麻花双辫,背着红色药箱,毅然回到生她、养她、推荐她去学医的家乡。
那一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等不得了!”杨连翠把药箱勒在腰上,握紧拐棍,冲进雨夜。
一盏煤油灯,灯光如豆。杨连翠把眼睛凑近再凑近,飘忽不定的火苗燎焦了头发。
“哇——哇——”嘹亮的哭声盖过雷声!杨连翠再也支撑不住,一屁股瘫坐在地,久久不能起来,汗水、雨水、泥水、血水浸透全身。
50载春秋,杨连翠拼尽全力和时间赛跑,亲手迎接2000多个新生命的到来。
人好就好,10万余元村民看病赊账本付之一炬
“赤脚医生好阿姨,一顶草帽两脚泥,背着药箱去看病,风里来雨里去……”熟悉的旋律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那时候出诊全靠两条腿,遇上急病重病,常常跑着去。”杨连翠说,那个年代,只要有人喊,不管寒冬腊月、半夜三更、刮风下雨,背起药箱就出发,半路遇着病人,放下药箱就看病开药。为了省时,每晚睡觉前,她总是把听诊器、体温计、针盒、药瓶等装进药箱,还要把手电筒放在床头。
“艰苦啊!没有固定的诊所,村民的家就是诊所,药品也不充足,得省着点用。比起现在,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凭借仅有的几件诊疗器具和有限的药品,杨连翠出东家、进西家,默默守护着一方安康。
村民争着说,杨连翠看病历来看得准,药费便宜,遇到付不起药钱的村民就赊账,但从来不催要,护送危重病人去县城,还垫付车费、饭钱。
“人好就好,钱的事不着急!”寒来暑往,杨连翠暖言相伴,只字不提牙缝里往外挤钱的苦与难。2025年“七一”前夕,她拿出村民看病赊账本,一笔笔捋清,毫不犹豫点燃,火光映红脸庞。
一声奶奶,喊出了全村3260人的感恩与敬仰
如果去东庄问:“给认识杨连翠?”你会得到一句反问:“给是那个医生奶奶?”
出生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杨连翠,沐浴着烽火年代的爱与信仰,断断续续完成高小学业。适逢国家下大力气对农村有点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经党支部推荐,参加培训班,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回到东庄,就意味着乡亲们的健康要我负责。”行医50年,杨连翠坚守“总要有人站出来的,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的信念,看着一个又一个病人好转,一个又一个生命诞生。
“哪怕忘了全世界,也不会忘了杨奶奶!”“每一次评选优秀党员,少了她,评给谁,都说自己没有资格。”当年那些呱呱坠地的孩子,有的留守故乡,有的远走他乡,但淳朴、善良的东庄人,总是变着法儿,让杨奶奶享有“身边有照护、餐食有保障、医疗有依托、生活有尊严”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