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有成性,本草有灵。翻开《本草纲目》,像一朵花在时光里重开,拉近我与故乡的距离,故乡的老街上,曾经的药房和联排的木格子药柜已无迹可寻,藏在某个房间里的《本草纲目》一书,却像黑夜里闪耀的星星一般,在文明与传承间流转,催促着我探秘的步伐,书本里的每一株本草,仿佛凝结着千年的光阴,在传承中裂变,于裂变中永生。
今年雨季漫长,我把耳朵藏在风雨中,试图从雨水的唠叨里,打探关于本草的秘密,这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明代药圣李时珍,是否也有在这样漫长的雨季中奋笔疾书的时候,他笔下的《本草纲目》,有天地精华的药材,同时也藏着济世苍生的密码,每一次靠近,都让我心存敬畏。李时珍耗费二十七年,以草木为笔、以天地为纸,耗费毕生心血编纂的“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全书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李时珍查历代典籍,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寒来暑往,穿越风雨,守着一盏孤灯,完成了这一部十六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中称该书为“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再读《本草纲目》,油墨的香气里多了很多插图,却少了爷爷在耳边喃喃讲述的细语。《本草纲目》是家中长辈言传身教时必备的工具书之一,从手抄本到印刷本,每一本医书上,都有长辈从毛笔到钢笔写下的一些备注和寄语。书香,混合着草药的香,仿佛就是时空中的任意门,将《本草纲目》送到我的面前。第一次读《本草纲目》是在幼儿时代。小时候,爷爷白天在诊所坐诊,晚饭后带我到家附近的田埂上、小河边寻找植物,从每一株植物的根茎、枝条、叶片、花朵再到气味、手感,爷爷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一一给我介绍。回家后,爷爷会从书柜里拿出《本草纲目》一书,对照手里的植物,给我讲解。虽然对书本上的知识懵懵懂懂,但我还是记住了很多植物。现在想想,原来家中书籍“不可私藏,供传观学习”的家训,是想让“本草智慧”在传承中重新抽枝散叶,这或许也是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的奥秘所在吧。
四季的炊烟里,飘着半部《本草纲目》,自然赐予我们美味的食物,也赐予我们对抗疾病的良药,草木石虫,皆可入药。在一次次往返于药铺和野外寻药的过程中,爷爷给我讲了很多与《本草纲目》有关的故事。比如,一位妇人因气血虚弱突然昏倒,家人惊慌失措,李时珍赶到后,让人取生姜捣汁,灌入病人口中,又用姜汁擦其四肢。不久,妇人苏醒。李时珍解释说:“生姜辛温,能通阳气,开窍醒神。”这一方法后来被民间广泛采用,至今仍有“姜汤救急”的说法。一女子因家庭矛盾“气绝身亡”,家人准备下葬。李时珍路过,见其面色未完全晦暗,脉象似有似无,断定是假死。他急取葱白炒热敷脐,又用艾灸人中穴。不久,女子苏醒。李时珍告诫:“人命至重,不可轻言放弃。”
虽然此生和中医无缘,但《本草纲目》是我读的第一本书,骨子里对本草世界有着莫名的喜欢。因为才疏学浅,无法与书中先贤对话,但可以了解本草的脉络,明了生命的走向,也是一件幸事。一株本草,生于自然,融入人间烟火,在千年的长河里,与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养生、花茶、艾灸在年轻人中的兴起,本草以独特的方式滋养着现代文明,进入全球视野。比如,今年爆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已取得超159亿元人民币票房,与哪吒一起惊艳海外的,是一张泛黄药单掀起的中医文化巨浪。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解析了申公豹的“代购药单”,他表示,三七、蒲黄、茜草、当归……这些跃然纸上的药名,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哪吒的莲藕肉身,藏着中医的“再生”智慧;混天绫的舞动轨迹,恰似马王堆《导引图》中天人合一的呼吸韵律,东方本草的魅力,从神话故事照进现实,从银幕传向世界。
李时珍的了不起之处在于,当欧洲人还在用“上帝创造的秩序”分类自然时,他以部为纲,以事项为目,创建了药学史上新的科学体系。可想而知,李时珍在完稿后的十来年里,反复修改分类提纲,深入研究每种药物的气味、主治,详记附方,精绘药图,“三易其稿”是多么的不容易。李时珍“尝遍百草”,用“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意志,“远穷僻壤之乡,险探仙麓之华”,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求真务实,让《本草纲目》成为传世之作。
在明代医家知识体系中,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医生,往往抱持“儒医”情结。从李时珍的经历来看,他的父亲李言闻自然不愿让聪慧的小儿子李时珍再学医药,而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李时珍身上,奈何李时珍耳濡目染,真心喜欢学医,若没有他的坚持,就没有《本草纲目》。
在我的家族里,中医传承有100多年的历史,家族在定居永平县城之后的传承之路和“儒医”密切相关。家里留存的医术、家训,还有《永平县志》的记录都是佐证。爷爷自然也是精通医术和绘画的,爷爷画的“百草图”“猛虎下山图”“郑人拾履图”等画作对我有很强的吸引力,小时候我总喜欢一放学就往爷爷的药铺和房间里跑,去翻看《本草纲目》里的一幅幅插图,《本草纲目》成了我打开本草世界的第一本书。
读《本草纲目》更像是博览世间万物,感受人间冷暖。本草有情,总是以不同的形式,滋养着一方百姓。自古以来,本草就与大理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从治病到养生,从饮食到谋生,形成了独特的大理“本草文化”。千百年来,三月街药材市场以“药香留住人潮”,是千年药香里流淌的坚守与传承,是每一个赶街人必须打卡的地方。据史料记载,自唐永徽年间起,三月街便因茶马古道与南诏大理国的商贾云集而兴起,其中药材交易尤其鼎盛,曾有“南方药市”之称。赶三月街,买道地药材也是大理人坚持很多年的习惯。好山好水出好药,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大理州八个县获得“云药之乡”称号,种植中药材品种七十余个,去年中药材综合总产值超过了一百亿元,农人最珍贵的“本草记忆”,藏在最朴素的劳作里。
再读《本草纲目》,书中的那些本草,仿佛穿越生命的烟尘,温柔地照拂着现代人对健康的渴望与探索。近年来,中医养生健康夜市活动席卷全国,成了不少城市的“流量密码”。中医不再是抽象的阴阳五行,而是以一种更轻盈的姿态进入市井生活,为中医理念的传播与传承注入了满满的“烟火气”。各家中医院使尽浑身解数,把本草变成一个香囊、一杯茶饮、一道美食,让中医文化以轻盈时尚的姿态走入寻常百姓家。这种“年轻态打法”,狠狠拿捏住“脆皮打工人”,让痴迷于养生又被工位困住的年轻人,走进本草、走向中医,激发出强烈的文化自信,促进了年轻人保健养生的“血脉觉醒”。《黄帝内经》中总结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也成为许多“脆皮年轻人”的“续命指南”。时光流转,传承千年的本草,一程又一程,藏在三餐四季里,中医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而在于让每一株本草都带着时代的种子,在新的土壤里开出花来。
重读《本草纲目》,获得的不仅仅是本草的知识,更是一种打开世界秘境的方式。比如,青蒿素的发现,印证着《本草纲目》“青蒿治疟”的记载,这是一场跨越千年、前后辈同怀济世救人之心,而不断延续的医学奇迹。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从李时珍“尝百草”到AI医生开方剂,从丝绸之路到数字中医,从故宫联名中药香囊到国际时装周草药元素设计,本草在时间的隧道里始终是流动的文明,始终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构建起独特的生命科学体系。中医药也在潜移默化中,以草木之柔克时代之刚,以东方之答应世界之问,这就是中医文化的魅力所在。
每一味本草,都藏着山河岁月、悲欢温凉。李时珍在整理药材时,尤为推崇草本药材的“平和之性”。世界喧嚣,明白了生活的本质,我们就需要拒绝内耗,以平和之心,纵马青山心自远,且将琐事付春风。于我而言,安安静静地在《本草纲目》的褶皱里寻找生命的微光,是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