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学朝
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龙街乡安吉村,距离县城74.9公里,是一个苗族聚居最多的地方。这里的村民祖上是清康熙年间从贵州迁入的,单家独户建盖临时茅棚居住在大山深处,主要以打猎为生。解放后,苗岭山寨的苗族群众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热烈而盛大的“串山会”。
串山会是安吉苗族群众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其内容包括斗牛、斗狗、踢毛毽、跳芦笙舞等。场面气氛最热烈的要数斗牛和斗狗两项活动,踢毛毽和跳芦笙舞也很出色。2000年的正月初二,一位下乡采风的地方文化干部发现安吉苗族青年男女表演的系列歌舞非常富有情趣,曲调悠扬、歌声清丽、动感十足,潜藏着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观赏和研究价值。这位干部立即向镇党委、县文化局推介,倾心尽力投入挖掘其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于2001年成立了安吉苗族业余文艺打歌队,把“串山会”上表演的最具代表性的“邀约会”“解疙瘩”“合心背”“滚松球”“踢毛毽”“跳芦笙”“苍蝇搓脚”等许多高难度的原生歌舞动作技巧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嘎蒙卡兜》。
《嘎蒙卡兜》又称“蚩尤之舞”,意思是苗族打歌,反映的是苗族青年男女在生产生活中所展示出来的男欢女爱之情。2005年,《嘎蒙卡兜》初次在大理州舞台登台亮相,颇具民俗特色的歌舞表演,将观众的热情推到了沸点,引起了各级艺术家和大众的关注,同年,安吉村被大理州人民政府授予《苗族歌舞之乡》称号。2009年11月,《嘎蒙卡兜》在云南省首届“大家乐”群众文化广场舞蹈大赛大理地区复赛中荣获“银奖”;2011年4月,在大理州组织的民族民间文艺大赛中荣获“金奖”;在2011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大赛中荣获“银奖”;2013年在山东省青岛参赛中荣获国家文化部第十届“群星奖”。
一曲最具苗族代表性的原生态歌舞《嘎蒙卡兜》,让安吉的苗族青年一步步走出大山,了解认识山外的世界,改变了龙街安吉苗族青年的思想观念,开创了他们全新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引起山外世界对他们的关注和热爱,成为永平县一张亮丽的民族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