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7月31日

梁晓龙:数字经济时代的“代码诗人”


“我们的愿景是用代码重构苍洱大地的发展基因,用数字化新基建夯实基础,用AI赋能产业升级,这是属于我们数字创业者的‘风花雪月’。” ——梁晓龙 (图片由霍时雨提供)

人物小传>>>

梁晓龙,男,汉族,1989年11月生,楚雄州牟定人,大理州政协委员。他2014年扎根大理创业,自学编程,用代码解决实际问题,始终践行着“科技振兴中华”的初心。11年间,他从三人团队起步,打造出涵盖数字新基建、AI赋能、数字健康等六大板块的科技企业——华量集团。这位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老派极客”正在不断努力,推动大理从文旅之都向数字之城迈进。

□ 记者 李迪 刘泉

他是痴迷代码的“理工男”,也是用科技写诗的“梦想家”。在他手中,冰冷的算法化作温暖的履职平台、抗疫的数据盾牌、健康的智能守护……“科技振兴中华”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他用程序语言写给这个时代的浪漫情书。这个人就是云南华量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梁晓龙。

“这里点进入就可以直接做意见反馈,我们后台收到信息就会立刻进行跟踪处理……”梁晓龙一边在大屏上做演示,一边介绍着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梁晓龙委员工作室履职平台。作为大理州政协委员,他利用数字技术对群众反馈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让履职建议更加高效、精准。“我们不要复杂的形式,只求真正解决问题,数字化让履职更透明,也让老百姓的声音都能被听见。”梁晓龙说。

这位80后创业者来自楚雄,2014年,梁晓龙怀揣梦想来到大理,“这里适合数字创业,更是全国知名的城市。”他笑称,“我们想蹭大理这个IP的热度,做一个诞生于大理的全国品牌。”从最初研发资源对接平台“大理热点”,到如今布局数字化新基建、AI智能化、数字健康等六大板块,华量集团的每一步都紧扣时代脉搏。

创业初期,团队仅有两三个人,资金短缺、市场认可度低是常态。梁晓龙回忆,在最困难的时候,连生活都成问题,那时候经常失眠,但他从没想过放弃。“各级政府和人社部门都很关心支持我们,帮我们对接资源,招揽人才,刚开始我们在大理青年创业园享受了两年的孵化服务,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对我们的孵化政策在持续。” 如今,华量集团已拥有多项自主专利技术,并在成都、湖南设立分支机构,计划2027年实现“云南领先”,2037年进军全国市场。

梁晓龙把自己的办公室取名为“光明顶”,取意王阳明“此心光明,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这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创业者,将“科技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刻进了企业基因——“华量”之名正源于此。在他的带领下,华量集团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公司30%的员工都非科班出身,他们通过自学成长,公司内部还设立了“华量大学”,每月还要考核读书进度,从经典文学到专业书籍都是他们的精神食粮,而梁晓龙本人也是一个从经济学专业自学成才跨界到计算机领域的技术人才。

生活中的梁晓龙是个“老派”的年轻人。他喜欢书法,常常临摹颜真卿的字帖,周末最爱骑自行车环洱海,每到一座新城市,必去博物馆和图书馆。“传统文化是创新的源泉,比如博物馆里看到的苗族纹样就可能对我的产品用户界面设计有所启发。”他说。

新冠疫情期间,梁晓龙带领团队日夜驻守在疫情防控指挥部,开发数字化防疫系统,这种急难时刻的担当,正是他创业理念的写照,攻破一个接一个的难题,也是他创业的乐趣。“在我的众多身份当中,我最认同的就是创业者,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词,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成就感。我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数字化能力,助推数字产业繁荣向好,让大理从一个文旅之都变成科技之都、绿色经济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