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8月01日

大理“国际湿地城市”启示——

在共生中成就未来

□ 记者 李鹏

当海菜花铺满洱海水面,白鹭掠过罗时江湿地,大理以“国际湿地城市”的新身份,向世界展现了高原湖泊与城市文明共生的东方生态智慧。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是对大理生态治理的肯定,更揭示了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共生不是简单平衡,而是相互成就的生态选择。

共生之基

以退为进的生态智慧

面对曾经的生态压力,大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构发展逻辑:将城市开发边界锐减40平方公里,海东开发全面停止,规划人口大幅调减;洱海环湖1806户居民搬离洱海15米生态线;57座矿山彻底关停修复,3座水泥厂远迁流域之外;46座规模化养殖场关停,12.36万亩高污染农作物退出流域范围。这场空间革命换来的是:全长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成为绿色屏障;洱海水质连续三年评级为“优”,透明度为20年最佳状态;湿地保护被置于城市发展核心,构建起覆盖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区的湿地保护体系,湿地保护率高达94.13%。“三线划定”+“系统治理”的模式,这种“空间留白”的智慧,得到了大自然最珍贵的回响。正如《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斯塔法·瓦尔坦所言:“大理证明了人类城市与自然湿地能够和谐共存。”

共生之利

价值转化的经济智慧

洱海清波不仅映照出湿地绿意,更折射出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2024年,大理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955.46万人次,旅游总花费1138.1亿元,同比实现双增长。当生态投入转化为宜居环境、城市品牌与民生福祉时,绿水青山的馈赠给城市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不竭动能。当4万亩湿地铺展沃野,大理将湿地保护嵌入城市肌理时,磻溪村“S弯”依托生态美景催生80余个直播点,月均营业额40万元。这种转变并非偶然,生态的丰盈直接铸就了核心竞争力。正如大理市市长王剑所言:“保护湿地不是发展的代价,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共生之恒

多元共治的东方智慧

面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城市发展承载的边界压力,大理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治理体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在发展中保护”的东方方案。从每月第一个星期六的“洱海保护日”,到汇聚36家科研机构的洱海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再到九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着清醒认知:唯有构建“全民守护共同体”,才能让湿地永续滋养城市。

当城市天际线与湿地生态线在洱海月下勾勒出文明新形态时,大理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应当让城市成为会呼吸的生命体,在守护自然中完成自我升华。这种超越一城一地的“共生哲学”,正是新时代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