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陆向荣 文/图
近年来,巍山县不断擦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打歌这一文化品牌,制定彝族打歌保护传承条例,把富集厚重的彝族打歌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助推文旅商产业融合,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和乡村振兴。
传承,人才队伍建设焕发新生。巍山县抓住大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机遇,积极打好彝族打歌非遗人才“培育牌”,把加强传承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举措。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积极开展非遗传习所建设,目前,分批次挂牌成立了23家非遗传习所,逐步建立起“传习所+传承人”非遗传承模式,以点带面开展非遗传承。在各中小学大课间推广彝族打歌集体舞,经常性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彝族打歌培训。目前,全县共有彝族打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1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5人、州级1人、县级33人,随着彝族打歌艺术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民间艺人到省内州市、省外各大城市从事彝族打歌表演,成为宣传巍山特色民族文化的生力军。
开拓,非遗传承融入现代生活。“彝乡火韵·梦启南诏”彝族打歌展演、彝族打歌巡演……每年的小吃节、火把节,彝族打歌都是巍山古城必不可少的民俗体验项目。从村村寨寨的乡间走上舞台、走进景区,从自发传承到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巍山彝族打歌正在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在创建特色街区建设中,巍山县开辟以“非遗+文旅”深度融合的“试验田”,迅速在南街特色街区建立了多个以传统技艺类非遗展示、体验为主的传习所,具有巍山特色的“非遗+文旅”深度融合不断焕发出活力。巍山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起社会力量的积极响应和参与,组建巍山县彝族打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吸收彝族打歌传承人、民间艺人成为合同制人员,通过承接餐厅、农家乐、景区表演等商演为群众增加收入。
创新,非遗“造血”助力乡村振兴。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传承彝族打歌不仅仅是传承一种健康向上的娱乐方式,也成为助力群众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平时里忙着盘田种地抓生产,有节目需要排练演出了,换上服装就上台,农活演出两不误。”巍山彝族打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建荣在村里选拔了30多名打歌爱好者,组建青云打歌艺术团,经常参与村里各种客事表演及外地演出,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每名成员每年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不仅能照顾家庭,还能在农闲时增加收入。巍山县如今共有200多支彝族打歌队上千群众活跃在城乡各地,带动赛事、研学、美食等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