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8月04日

大理州洱海管理局——

全力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取得新成绩

7月30日,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学松率队做客大理州舆论监督热线访谈节目“政风行风热线”,就洱海水质改善、水生态修复、初雨防控、源头保护治理、洱海流域监管执法等话题和大家作了介绍和交流。

十年来,洱海水更干净、更清澈

州洱海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学松介绍,十年来,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累计投入资金约470亿元,先后实施“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六个两年行动”“九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系统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动城镇截污治污、农村污水治理、入湖水质改善、环湖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全面提档升级,环湖截污体系每年收集处理生活污水超8000万方,“顺丰洱海模式”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超15万吨,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每年向洱海补给约4亿方清水,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物理隔离的绿色屏障。

“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通过不懈努力,近十年洱海水质稳定保持优良水平,没有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曾经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成功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见成效典型案例和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由州洱海管理局开发建设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入选2024年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去年8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栏目用时5分钟集中展现了洱海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的显著成效。去年9月,“洱海经验”作为中欧文化交流重要议题,到法国和瑞士进行宣传推介,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乘动车途经大理时,远眺了美丽的苍山洱海,详细询问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情况,并对洱海出现海菜花、水质连续多年稳定保持优良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应该说,大理人民交上了一份让洱海水“更干净、更清澈”的答卷。

2025年,正好是收官“十四五”、谋篇“十五五”的关键之年,洱海管理部门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省、州党委政府部署,全力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各项工作创优提质。一是全力“治污水”,改善入湖水质;二是全力“治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污染负荷;三是全力“治垃圾”,提升人居环境;四是全力“改善水生态”,抓好内源治理。

应对雨季,初雨防控筑牢水质屏障

今年洱海流域的降雨较多,根据气象部门统计,截至目前,洱海流域累计降雨已经超过5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了近100毫米,总体属于偏多年份。

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长孙潇介绍,雨水多对于洱海来说有利有弊,“利”在于洱海水资源得到了有效补给,“弊”在于污染负荷也随着雨水集中入湖,对洱海水质造成冲击。通过多年探索,大理州在削减雨季因集中降雨造成的冲击性污染负荷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实践经验,即初期雨水冲击性污染负荷防控工作,简称初雨防控。

初雨防控解决的就是每一场降雨初期雨水将污染负荷冲刷入湖的问题,是洱海“保水质、防蓝藻”的关键一战。今年3月以来,洱海管理部门严格落实“雨前清污—雨中应急—雨后整改”的初雨防控工作机制,在洱海流域全面掀起了雨前“八清”大会战,对整个流域的化粪池、截污管网、家园、田园、水源、库塘湿地、河道沟渠和施工场地等进行了全覆盖、地毯式清理,累计投入资金1978万元、人力15.9万人次、机械2万台次,清理化肥池2.2万个、检查井10.6万口、湿地库塘3.3万亩,清理枯死植物、淤泥、垃圾等约18.5万吨,尽最大可能清除岸上的污染负荷,避免在降雨时被冲刷入湖。通过努力,今年1—6月,洱海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稳定保持优良水平,初雨防控工作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内源治理,洱海水生态持续向好

州洱海湖泊研究院院长奚满松介绍,洱海作为典型的城市近郊型湖泊,水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极易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干扰。受到水体富营养化、外来物种入侵、长期高水位运行等因素影响,洱海“草藻鱼泥”生态系统存在不平衡、不稳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藻类优势种季节演替变化快,蓝藻、甲藻等不同类型藻华风险大;水生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分布面积自然恢复缓慢;鱼类群落结构单一,银鱼、西太公鱼等外来小型鱼类生物量大且演替速度快等。

针对这些问题,大理州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开展水生态调查。委托中国环科院、中科院水生所、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用两年时间,系统开展洱海水生态调查项目,进一步摸清洱海的草、藻、鱼、鸟、底栖、底泥等生态系统情况,为精准实施生态修复奠定基础。二是系统实施水生态修复。2021年以来,累计增殖放流鲢鱼、杞麓鲤等约1691吨,生态调控出湖银鱼、西太公鱼和4公斤以上鲢鳙鱼约1.3万吨,有效改善了鱼类种群、结构和规模,累计种植海菜花、苦草等水生植物约200万平方米。三是探索推进内源污染治理。2002年开始,取消了网箱养鱼,开展了退塘还湖。2023年起,依托“洱海山水工程”,对退塘还湖遗留的203个鱼塘清退区域进行生态化治理,累计清除高污染底泥53.5万立方米,修复生态岸线21.3公里,环湖近岸水域生态得到了有效修复。目前,正在编制《洱海内源治理五年规划方案》,下步将科学系统推进以水生态修复为重点的内源治理工作。

近年来,海菜花在洱海里重现身影,并逐步形成了稳定群落。这就是洱海在水质改善的前提下,水生态系统也在朝着向好方向修复的一个典型标志。

依法治湖,“铁腕重拳”守护洱海

根据文旅部门统计,去年大理州接待外来游客数量已经突破1亿人次,其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洱海边,对于洱海保护而言,确实造成了巨大压力,各种不文明甚至违法违规的行为时有发生。

州洱海管理局政策法规科副科长袁侣介绍,州委、州政府历来都把依法治湖作为保护洱海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修订完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实行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强化洱海流域监管执法等一系列措施,为洱海保护织牢织密法治保障网。

一是不断修订完善洱海保护管理法规体系。1988年,大理州制定了洱海保护管理条例,此后分别在1998年、2004年、2014年、2019年和2023年对条例进行了5次修订。最新修订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于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把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划分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和绿色发展区,分区明确了保护管理的边界、原则和要求,对在洱海边哪些事情能干、哪些事情不能干都作了明确规定。

二是不断健全联合联动执法工作机制。大理市实行在洱海生态保护核心区范围内相对集中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将环保、水政、渔政、林政、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管理等进行了整合,并在全市范围内设置了13个乡镇(街道)执法中队、1个机动中队和5个片区执法组,实现了专业执法监管与乡镇属地管理有效衔接,做到了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为打击各类涉湖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旅游人居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是严处重罚各类涉湖违法违规行为。监管执法人员在查清当事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后,严格执法,进行批评教育和罚款处理等,真正做到了“有案必查、虽远必罚”,形成有力震慑。

同时,在“智慧洱海”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洱海流域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台》,定期梳理曝光典型违法案例,引导社会公众以案为戒,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在“洱海卫士”微信小程序设置举报监督平台,引导群众共同守护好洱海“母亲湖”。

源头保护,滚滚清水入洱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洱源县洱海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寸海全介绍,源头保护治理是洱海流域保护治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洱源县每年为洱海输送六成左右的水资源,是名副其实的洱海源头;另一方面,洱源县也通过北部河流沟渠向洱海输送了大量的污染负荷。由此,可以简单地把洱海源头保护的中心思想概括为“一减一增”——“减”就是减少污染负荷;“增”就是增加清水入湖。

长期以来,在洱源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牢固树立“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发展理念,坚决扛起洱海源头保护治理的政治担当,紧紧围绕“一减一增”,在截污体系建设、“北三江”水质改善、“三禁四推”、西湖生态搬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达到3.34万立方米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年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调整了约16万亩高水高肥农作物种植结构,建成了2.43万亩生态湿地和1.39万亩生态隔离带,完成了3条主要入湖河流及干支流188公里的生态治理,建成了“三库连通”补水工程,每年向洱海输送约3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通过尽可能减少污染负荷,想方设法增加清水入湖,洱源县真正扛起了洱海保护治理的源头担当,也为保护洱海“母亲湖”作出了突出的源头贡献。

记者 杨若兰

节目时间:

每周三11:00—12:00直播

收听方式:广播频率FM102.7、FM99.9

收看方式:“风花雪月号”App“直播版块”或“政风行风”版块,《大理日报》第三版专题刊载

热线电话:

0872-2121027、21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