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胜木雕作品
□ 陈凤媛 文/图
在剑川的街巷深处,氤氲着千年木雕的古韵。这里有一位性格内敛的木雕匠人——王春胜,他寡言少语,却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在方寸之间勾勒出惊艳时光的艺术画卷。
学生时代的王春胜,便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课本边角、作业本背面,皆是他挥洒灵感的天地。那些天马行空的线条,不仅承载着少年对艺术的热爱,更悄然为他未来的木雕之路埋下了伏笔。初中毕业后,怀揣着对艺术的满腔热忱,他遵从心中的向往投身木雕行业,开启了一段长达三十余载的匠心之旅。
18岁那年,王春胜拜入村里的木雕师傅杨志泽门下。杨志泽擅长人像雕刻,王春胜便以此为起点,踏上雕刻之路。人像雕刻犹如在木头上雕琢灵魂,需将人物神态、每一处肌理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初出茅庐的他,面对坚硬的木料与复杂的图纸,满心都是迷茫与挫败。他精心雕琢的人物,与图纸上的灵动模样相差甚远,让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杨师傅看在眼里,语重心长地说:“好的作品,是岁月与汗水的结晶,莫急,慢慢来。”在师傅的鼓励下,王春胜沉下心来,反复打磨每一处细节,在木屑纷飞中,沉淀着剑川木雕技艺。
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王春胜辗转于剑川民族木器厂和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之间,并有幸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学习。在大师的指导下,他的技艺突飞猛进,创作的《嫦娥奔月》惊艳众人;耗时一年零两个月完成的《闹天宫山子》,更是他艺术生涯的里程碑,作品中的50多个人物、动物形态各异,五个经典场景被他刻画得栩栩如生。
2009年,在剑川县“石宝山歌会节”第七届木雕工艺品大赛上,王春胜的木雕作品《甘露观音》荣获了二等奖。这枚沉甸甸的奖牌,坚定了他在木雕之路上深耕的决心。此后,他一路披荆斩棘,其作品在各种比赛中屡获殊荣:《莲花部母》斩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六届“工美杯”银奖;《闹天宫山子》摘得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七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金奖;“明堂红木杯”全国家具(红木雕刻)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工匠之星铜奖。“云南省木雕技术状元”、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相继加身,他也因此成为了剑川木雕名匠、剑川木雕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现如今,靠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肯吃苦的劲头,家里房子盖好了,车也有了,一双儿女学习成绩也不错,老母亲和妻子也跟随他来到县城,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