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鹏 杨德梅
苍山洱海之间,洱海生态廊道蜿蜒、伸展。塞内加尔新闻、电信和数字部新闻司司长阿比布·迪亚从阳南溪入口沿着廊道一路行至龙龛码头,碧波荡漾的湖面、错落有致的白族民居、往来如织的游人,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他感慨:“洱海生态廊道堪称杰作,我们要鼓励塞内加尔民众前来旅游,同时借鉴该景区在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经验。”
7月25日至27日,塞内加尔新闻官员与记者研修班成员到云南大理,调研了解大理在生态保护、环保科技、非遗传承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活动犹如一扇窗口,向远道而来的非洲媒体人士展现了大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生态廊道:
生态保护的“示范样本”
研修班成员首站抵达洱海生态廊道。洱海从曾经的污染之痛到如今的清澈重生,其治理历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工程等,无不引发研修班成员的浓厚兴趣,成为塞内加尔媒体人士眼中可借鉴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板。
“我们已被洱海生态廊道的美丽环境深深吸引,民居、湖泊、绿地,一切都如此和谐。”塞内加尔总理府信息与新闻办公室司长玛姆·戈尔·恩戈姆敏锐地联想到塞内加尔有相似环境,直言:“我们可以向中国学习,维护好这类空间。”
塞内网记者乌斯曼·迪科则用笔尖表达自己的内心:“大理的洱海是被精心守护的自然瑰宝,更是生态保护的杰出样本。”
科技赋能:
解锁绿色转型的“生态密码”
洱海流域有机废弃物如何通过科技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全产业链闭环?传统农业如何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绿色转型?
在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古生村科技小院及洱源茈碧湖,研修班成员深入探寻洱海保护背后的“生态+”智慧。“幸福河湖”建设、海菜花产业发展、“以湿养湿”模式等,让大家目不暇接。
塞内加尔《日报》记者贾利格·法耶对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废弃物处理模式赞叹不已:“大理州12县(市)餐厨垃圾每日清运处理无延迟,实现收运、处理全覆盖。针对湿地、水库、生态缓冲带及洱海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区域,枯死水草被纳入‘打捞—清理—收集—转运—处置’一体化管理体系。这套覆盖全域、高效运转的废弃物处理体系,展现了大理以科技支撑生态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太阳报》驻华记者马利克·西斯和乌马尔·坎德则有另一番感触:“洱海和茈碧湖展示了一种结合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典范。塞内加尔对此高度关注,并视其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科技赋能下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方式,被研修班成员视为极具借鉴价值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密码”。
一缕茶香:
文明互鉴的“千年纽带”
来自东方的茶叶,曾随丝绸之路远传万里,如今成为连接中塞人民情感的独特纽带。在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银桥厂区,研修班成员亲手体验了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品味茶香。
“中国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就像我们的‘阿塔亚’茶文化。”马利克·西斯轻抚茶饼回忆。17世纪,中国茶叶经塞内加尔达喀尔港传入非洲,衍生出独特的“阿塔亚”饮茶仪式。来自东方的茶叶,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桥梁。
“中国紧压茶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阿塔亚’文化的灵魂。”乌斯曼·迪科在品味下关沱茶后有感而发,“下关沱茶因其浓郁、耐泡的特性,完美契合了塞内加尔传统社交仪式的需求,早已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
研修班成员们认为,下关沱茶不仅是中国非遗技艺的瑰宝,更是两国商贸畅通、文明互鉴、共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媒体同行:
架起中非理解的“沟通之桥”
行程最后一站,研修班成员走进大理州融媒体中心,详细考察了大理州的媒体在深度融合、全流程内容生产、多平台传播等方面的实践,展开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同行对话”。
塞内加尔总统府新闻发言办公室新闻司司长阿斯图·法尔高度评价此行:“这次访问意义重大,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塞内加尔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更为我们从事传媒工作的人员带来了很多灵感。我们看到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有助于今后不断优化传播方式,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记者手记】
塞内加尔新闻官员与记者研修班成员带着沱茶的醇香踏上归途。“中国用科技助力生态保护,让洱海再次清澈,这种系统性治理值得塞内加尔借鉴。”塞内加尔新闻、电信和数字部新闻司司长阿比布·迪亚的总结,不仅是对洱海保护治理的赞誉,更是对大理绿色发展的洞察。这场跨越万里的探访,不仅是一次文明互鉴的旅程,更折射出中非在更多领域合作共赢的可能。
从生态治理到非遗传承,再到传媒发展,大理为塞内加尔的转型发展提
供了鲜活样本。研修班成员的大理之行,是一次跨越万里的“看见”与“相信”。他们看见,“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他们相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非携手并肩,定能共同谱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洱海的风,带着东方发展的清新气息,吹向遥远的非洲海岸,传递着合作与希望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