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张开星 杨永才 文/图
夏雨初歇,南涧县公郎镇板桥村的山间云雾缭绕,竹笋破土而出,蕉叶随风摇曳,枝头槾榄柑渐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近年来,板桥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立足资源优势,深挖特色产业潜力,大力发展竹笋、芭蕉、槾榄柑特色产业,让搬迁群众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特色引领、多元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进板桥村委会裕谷村村民字绍英家的竹林,她正忙着挖鲜笋。“我们村的竹笋有苦笋和甜笋两大类,从端午到中秋能采三个多月。”字绍英介绍,“苦笋价格低,我家都是晒干了存着冬天吃;甜笋味道好,一到笋季就有收购商主动联系,一季能收入上万元。”
板桥村里种植的120余亩竹笋分为苦笋和甜笋两大类,构成了独特的“双味经济”版图。苦笋因加工繁琐、售价低廉,多被村民晒成笋干自家食用或零星售卖;而口感清甜的甜笋则成为市场宠儿,无论是煲汤、清炒,还是蘸芥末生吃,都深受消费者青睐。全村有70多户竹笋种植户,每户年均增收超过1万元,竹林真正成了“绿色银行”。
走进板桥村的蕉园,大芭蕉、小芭蕉、绿皮芭蕉、灰芭蕉、向阳芭蕉5个品种的芭蕉树错落有致。这片400余亩的蕉园,像一串绿色的珍珠链,串联起80户村民的致富梦。
据介绍,巍山、宾川、祥云、弥渡等邻县的收购商长期在这里定点采购生芭蕉,让村民不愁销路,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也让大家种植芭蕉的劲头更足了。“我主要收购村里人种植的部分芭蕉,再转卖给外地其他商家,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裕谷村村民自福贵说。
此外,芭蕉种植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兴起,部分村民用小芭蕉烤酒,让芭蕉的产品附加值倍增,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跨越。如今,板桥村“一户一蕉园,四季有收成”的愿景已成现实,80户种植户户均年增收约3000元。
在板桥村委会板桥山村的坡地上,100余亩槾榄柑树郁郁葱葱,整齐排列。这片果园是12户村民共同的“希望之园”,每到中秋前后,饱满的槾榄柑便会赶上节日消费旺季,每斤能卖到4元至6元。据了解,12户槾榄柑种植户户均年增收可达4000元至5000元,这些挂在枝头的“金果果”,成了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从山间笋到园中蕉,再到坡上果,板桥村立足资源禀赋,把特色产业做精做细,让板桥村从“靠天吃饭”转向“产业兴村”。“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我们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让他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板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熊佳跃望着长势喜人的作物,心怀憧憬,“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让板桥村的特色产业之路越走越宽,让搬迁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