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8月07日

大理名城群落激活千年丝路生命力——

从“展品库房”到“文化会客厅” 再探转型新路径

编者按

近年来,大理州深入实施文化铸州、产业强州战略,全力构建资源富集、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带”,以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建设为契机,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千年丝路生命力,精心打造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和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如今,苍山洱海间,古道重绽光芒,方志不再尘封,一间间馆所、一条条线路、一场场赛事,正在把大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势能。

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大理名城群落激活千年丝路生命力的做法和成效。

□ 记者 杨钰洁 田野

苍洱襟带连丝路,千年古城焕新机。7月24日至25日,由省、州、县三级专家组成联合验收组,经过现场查看、资料审阅、闭门评议,一致同意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博南古道馆项目顺利通过终验。至此,全州第二座国家方志馆分馆落户永平县,“文献名邦”大理再添一座文化地标,南方丝绸之路又镶一颗璀璨“明珠”。

一条古道,镌刻千年通商辙印;一座场馆,映照未来共生光影。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博南古道馆以“西南文化的新地标、‘一带一路’交流的新平台”为建设目标,选址位于永平县博南文化园,规划建设面积约1499平方米,实际布展面积912平方米。2022年11月10日,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同意永平县申报建设博南古道馆;2023年12月26日,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批准将博南古道馆纳入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建设,博南古道馆从原来省级馆全面提升为国家馆进行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方志里的中国就是一本鲜活生动的中华民族历史教科书。”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赵增昆说,“建设博南古道馆,就是把方志里的冰冷文字创造、创新成为生动鲜活的、让人热血沸腾的一个个场景,用这样的载体去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让历史活起来、让历史传承下去。”

据了解,博南古道馆共收集整理志书2330余册、展示图片150多张、实物72项266件,在布展内容上设置一个序章和六个单元,“序章”重点呈展博南古道的交通作用和历史地位,“千古博南·山高水长”“大道博南·人力所通”“多姿博南·和美与共”“味道博南·乡愁悠远”“渊源博南·名随道传”“长歌博南·命运共融”六个单元展示了特色鲜明、立体生动的博南古道。

联合验收组专家李智红认为,博南古道馆的建设是大理州“文化铸州”战略的重要部分,其有诸多亮点。首先,博南古道馆立足千年古道文明,建成了丝路文化的一个地标;其次,它整合了多种文化资源,做到了活态运用,诠释了丝路文化的精魂;最后,博南古道馆成为了解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云南悠久历史、南亚东南亚文化融合的窗口,彰显了时代的精神。

馆所落成,只是序章。如何让静默的馆所“开口说话”,让内容“活”起来、空间“动”起来、体验“火”起来、产业“旺”起来?把“历史现场”升级为“文化场景”,让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厚重的精品方志馆持续运营、发挥作用是关键。

永平县文联主席张继强介绍,在内容陈展上,博南古道馆将地方志中生涩难懂的部分进行“软化”,呈现为通俗易懂的历史知识;在空间排布上,有机整合6个单元内容,改变了传统书籍存放方式,更加便于参观者翻看志书和资料;同时,增设拓印拓片、复印甲马、射弩体验等互动环节,让每个空间都有适合的陈列与项目。

方志馆想要真正带动产业发展,关键是把“存史”功能升级为“用史”引擎,让静态资料变成可体验、可消费、可复制的产业链条。“未来,我们想要把场馆变磁场,把嵌入式的产业赋能作为馆所运维的重点之一,充分发挥、全力用好‘博南古道’这个已经流传数千年的文化标识和文化品牌,来带动大理更多特色农业、旅游旅居、体育健康等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们关注到大理的好山、好水、好文化和好资源。”张继强笑着说。

随着验收结论落定,博南古道馆已正式进入试运营阶段,一座会呼吸、有情感、能回应的“文化会客厅”正在悄然生长,千年马帮的铃声将以全新的形态回荡在博南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