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8月07日

李兆元:匠心传承守初心

李兆元在阿鹏艺术团练习。(资料图片) “在白曲传承路上,我只出了一份微薄之力,希望石宝山歌会能够继续得到传承和弘扬、剑川白曲的明天更加灿烂!” ——李兆元

人物小传>>>

李兆元,云南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宝山歌会)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会员、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这位从石宝山歌会民间大舞台走出来的白曲艺人,用自己的歌声,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剑川白曲。

□ 通讯员 高文

悠悠白曲

点燃少年传承梦

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是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来自剑川、洱源、鹤庆、兰坪、丽江等地的群众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在石宝山下,朝山唱曲、以歌会友。距离歌会发生地仅数里,就是石龙村。在石龙村,白曲对唱尤负胜名,是剑川远近闻名的白曲村。

1980年,李兆元出生在石龙村,从小受到剑川白曲的熏陶。三四岁起,就会唱一些简单的白族传统童谣。长大后也常常曲不离口,无论是上学路上、放牧途中,还是上山打柴、下田耕种,他都会亮开嗓子,深情歌唱。

1997年,李兆元第一次登上了石宝山歌会对歌台,由于年少经验不足,且应变稍慢,成绩平平。他并未放弃,歌会节后,东拼西凑找齐材料,做了一把三弦。闲暇时,他就弹起三弦,唱响白曲调子。终于在2000年石宝山歌会节“龙头三弦大奖赛”上,一举夺魁,获得白曲歌唱比赛项目的一等奖。

匠心传承

绚丽绽放大舞台

2001年10月至2003年2月,李兆元被云南民族村聘用为演员。怀揣梦想的他踏上了开往省城的客车,成了白族村表演队的一名专职白曲歌手。虽然身在异乡,但为了提高自己的弹奏演唱水平,每到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节,李兆元都会请假回乡参加白曲对歌比赛。在昆明三年后,李兆元又回到了滋养他成长的石龙村。

石宝山歌会对歌台上,自弹自唱时,李兆元采用各种夸张、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其歌声动听,声情并茂。对唱时,他能借景生情、即兴创作,与同伴配合默契。凭着对弹三弦和剑川白曲的热爱,在一届又一届的石宝山歌会上,李兆元很快成长,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他,也因为他,喜欢上了白曲。

就这样,在石宝山歌会这个民间大舞台上,李兆元拉开了他一生艺术追求的序幕。从此之后,李兆元参加了数不清的各类演出和比赛,有大型的民俗节日活动,如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有国家、省、州举办的演唱比赛,如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云南省民间歌舞乐展演、大理州“洱海歌手”大奖赛等,并在各级比赛中成绩斐然。

痴心不改

薪火传承守初心

石宝山歌会,承载了李兆元的梦想。他的歌声、弦声与石宝山的轻风流水应和着,流淌在白乡大地。“剑川白曲在白族的音乐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李兆元说,“剑川白曲想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就要不断鼓励年轻人主动学习、不断创新,同时要为他们提供学有所用的平台。”

2004年至今,李兆元收了数十个徒弟,其中沙溪的张佳益、弥沙的刘玉海、甸南的张银、罗燕等参加过石宝山歌会的白曲比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2009年8月,李兆元还收了一个美国徒弟——王丽莎,并取名为“洋金花”。师徒俩在2009年石宝山歌会节开幕式演出时,台下掌声、欢呼声连连不断。在李兆元的教授下,王丽莎参与了首盘《白族童谣》VCD的录制、演唱,2010年12月他们师徒俩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大型综艺栏目“欢乐中国行·魅力大理”北京演出,受到专家及广大群众的好评。2012年,王丽莎回国,把白族调子唱到了大洋彼岸。2019年,“洋金花”王丽莎再次登上石宝山歌会舞台,用白语声情并茂地演唱了《白月亮 白姐姐》,并与当地小朋友同台演唱白族童谣《阿旺旺》,成为剑川石宝山歌会上的“明星”。

一把精美的龙头三弦在山林间铮铮弹响,情深意切的白曲在清泉边悠悠流淌。李兆元感慨:“白曲是剑川的无价之宝,希望能够通过我个人的努力,为白曲的传承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