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云松
面对资源环境的严峻挑战,“厉行节约”如何从共识走向共为?答案不在远方,就在手边:十四亿份“小节约”,就是十四亿份大贡献! 每一次珍惜资源的举手之劳,都是对可持续发展根基的加固。聚沙成塔,滴水成海,唯有从“小事不微”处起笔,方能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篇章。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早已深入人心,但许多人仍习惯将节约视为宏大的社会命题,而非日常的举手之劳。殊不知,节约的伟力恰恰蕴藏于最平凡的生活缝隙之中。每一次随手关灯、每一张双面用纸、每一餐“光盘”,都是对“节约从小事做起”最朴素的诠释。
这些“小事”之所以“不微”,在于其惊人的规模效应。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经年累月,便是对地球资源的磅礴减负。“小事”背后是资源意识的觉醒——每一份被珍惜的物品,都是对有限资源的敬畏;每一次对浪费的拒绝,都是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当从小事节约慢慢习以为常,我们便从“被动响应”走向了“主动守护”,共同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因此,让节约成为日常习惯,需要每个人从“微”处着手。在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则,教导孩子珍惜食物、随手关灯;在工作场所,推行双面打印,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耗,下班及时关闭电源;在消费时,秉持理性态度,支持简约包装与耐用产品。从“知”到“行”的跨越,正是节约精神扎根的土壤。全社会共同营造崇尚节俭的氛围,使节约成为人人向往的新风尚。
《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古训在资源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更显其智慧。节约不是吝啬,而是远见;不是束缚,而是智慧。当我们以行动回应“厉行节约从小事做起”的号召,便是以个体之力汇聚时代强音。每一份看似微末的坚持,终将凝聚成守护绿水青山、通向永续未来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