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彦
北雁《洱海笔记》捧在手中,书脊上仿佛有湖光正流淌,仿佛有洱海的粼粼波光在书页间跳跃。这哪里只是一本书?它分明是我与故土之间悄然架起的一座桥,桥下水流澄澈,倒映着多少熟悉又遥远的影子。
书页翻动,字句宛然如初。北雁笔下的湖光水色、渔舟唱晚,皆是我童年亲历过的寻常光景。然而当读到那些渔歌、船谣时,我心中却微微震动起来——那曾经飘荡于湖面的清亮声音,不知何时已渐渐消歇于风中,如今在洱海之上,竟已难以寻得当年那种纯粹而悠扬的腔调了。书中一句“渔舟晚归,渔歌如织”,今日看来,竟如织就了往昔那幅无法再续的绝美画卷。记忆里的渔歌与现实中渔歌的消逝,竟在我心里刻下了一道浅浅的裂痕,书页里那些鲜活的字句却像一把钥匙,忽然开启了我记忆深处封存的湖光水色,那声音仿佛又真真切切地萦绕于耳际了。
那日翻至书中描写海菜花的段落,心底竟如湖水般柔软地漾开了。海菜花是洱海之魂,它清白而素净,其味微涩而含甘,是我童年味蕾上最深刻的印记。可如今,洱海水波荡漾,海菜花却像昔日的老友一样,踪迹渐稀。书里那些字字句句,如同重新开启了我记忆里海菜花清香四溢的盒子,又仿佛在舌尖重新尝到了那股清冽微涩的滋味。书页上清亮的文字,竟如一缕光芒照进现实,那光芒照亮了我记忆深处海菜花蓬勃生长的模样,也照得现实里海菜花渐消的遗憾愈发清晰。
洱海水的味道,在书中北雁的笔下,亦被描摹得那样具体入微。我记得小时候游水,一猛子扎进湖里,嘴里涌进清凉略带藻味的湖水,那是洱海独特的生命气息。如今再捧起书,嗅着墨香,那遥远而清冽的湖水滋味竟在唇齿间神奇地苏醒过来。那味道在记忆里重又鲜活起来,裹挟着过去岁月的味道,还带着童年阳光下湖水清凉的触感,只是终究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了。
于是,我终是明白了:我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读者,更是书中世界与现实洱海的双重见证者。北雁老师的文字将过往的洱海凝固在纸上,而我却亲历了它正经历的变迁。当书中描摹的渔歌、海菜花和湖水味道,在现实里悄然散失时,我们这些手捧《洱海笔记》的读者,竟成了洱海灵魂的活体碑文——我们的记忆,便是沉入时间水底,却依然在深水处发光的碎金。
合上书页,窗外洱海的波光依旧无声荡漾。所谓消逝,并非彻底的湮灭;当水波带走一部分旧影,却总有文字与记忆在岸边为它留下印记。北雁笔下的每一个字,我心底珍藏的每一寸湖光,都是投向时间之湖的石子——那激起的一圈圈涟漪,正是洱海在世间不息的心跳。
洱海边的孩子捧读此书时,总不自觉地侧耳凝神,仿佛在聆听书页间奔涌而来的潮声——这潮声自永恒中来,亦将携着我们所有微小的铭记,向永恒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