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草纲目》,就像心间里的一池秋水,照进了一缕阳光,阳光下,尘封的记忆、冰封的历史、生活的琐碎,打散重组后,开出花来,菊花就是其中最孤傲的一朵。
菊花品种繁多,民间有“菊科聚众三万种”之说。菊花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作为傲霜之花,千百年来,开遍华夏大地,成为名人雅士借以抒怀的对象。无论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是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还是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以其独特的风姿神韵,成为名人雅士的挚爱。
《本草纲目》中记载“ 菊能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临床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菊花是花中君子,药中圣贤。
民间关于菊花的传说有很多。其中菊花和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故事比较有意思。相传韩愈年轻时曾因科考不中而郁结成病,返回家乡雁门后,其嫂郑夫人用当地冰菊泡水让他饮用,韩愈郁积日久的病竟然很快好了。此后,韩愈爱上了家乡的冰菊,终其一生。一次,诗人贾岛前来拜访,韩愈请他饮用雁门冰菊,贾岛品尝后大为赞叹,后赋诗一首:“韩门冰菊沸水载,三朵两朵碗中开。生津止渴祛百病,延年益寿乐开怀。”
历代中医以菊花入药,治疗多种常见疾病。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本草纲目》记载,药用菊中,按颜色不同,有黄菊、白菊之分,一般临床平肝明目多用白菊,疏散风热多用黄菊。
随着现代物流和网络的通达,我身边出现了喝亳菊、贡菊的朋友;而我,一如既往地只爱喝杭菊。杭菊主产于浙江嘉兴、桐乡等地,偏重于散风清热,日常生活中上火、咽喉胀痛时冲泡杭菊较适合。清《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甘菊即茶菊,出浙江、江西者佳……”杭菊不仅用于泡茶,还具有药用价值,能够清风散热、明目解毒,同时还有解暑降温、清肝明目、提神、利尿的作用。
因为从骨子里透着对菊花的喜爱,外出游玩时格外关注菊花产品。有一次去浙江游玩的时候,我和闺蜜一起,在景区一排菊花产品中挑了一盒胎菊,回到宾馆就忍不住泡了一杯菊花茶,开水冲泡的时候,一缕幽香袭来,在闷热的夏季瞬间神清气爽,忍不住浅尝一口,菊花的清香就在舌尖上四溢开来,那香味是厚重、有层次感的,仿佛能感受到花瓣、花蕊的不同滋味。菊花花朵融入水散开的复合香,和人工添加的香精有着天壤之别,第二天我们想再去买几盒时,行程有变,自此,再也没有喝过那样醇厚的菊花茶了。虽然后来从浙江网购过几次胎菊,终不是当年的味道。胎菊是杭白菊中的上品,一般在杭白菊花朵未完全开放时采收下来的为胎菊,经干燥加工制成,因稀少而珍贵。
翻阅资料才知道,杭白菊是浙江桐乡的特产。杭白菊花瓣洁白如玉,花蕊黄如纯金,素有“千叶玉玲珑”的美称。因家里祖辈都是中医的缘故,小天井或是后院,总能看到杭菊、紫苏、香橼等植物,每到秋天,晒菊花、喝菊花茶是家里的一个习惯。每到秋天,后院里的杭菊就会肆意开放,一丛一丛的白色花朵,在微风中摇曳,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只白色的蝴蝶,甚是有趣。记得小姨妈当年在县城读高中,每到秋天,她也会泡上一杯菊花茶,坐在后院的菊花丛中看书,她说菊花的清香提神醒脑。至今,小姨妈的这个习惯没变,她的小院里也种了很多杭菊。从记事起就很喜欢后院里淡淡的菊花香,就开始磨着小姨妈教我泡菊花茶,现在想想,我喝茶是从小学开始的。后来,喝菊花茶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惯。
在很多上山下乡采访的日子,总能在农家小院里,遇到开得悠然自得的杭菊。有时,遇到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菊花茶就是打开采访话题的话匣子。说到高兴处,主人会不好意思的立刻去采鲜菊花,洗洗放到我的水杯里,现场就给我泡一杯菊花茶,舟车劳顿的疲惫,会在一杯清香的菊花茶和农人憨厚的笑脸中消失殆尽。
后来家里建了新房,杭菊成了小院首选栽种的植物。弟弟的花圃里,菊花铺满整个过道。母亲不管有多忙,秋天采摘菊花,晾晒成干花,给我留一袋成了习惯。今年听说我在下关没有买到鲜菊花,立马就去弟弟的花圃里挖回老根和幼苗,在花台上种满了杭菊。
菊花不仅可以泡茶,还可以入菜。中医药学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从神农尝百草,到黄帝内经,都有相关叙述。《黄帝内经太素》中说“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对于药食同源,《内经》中的“半夏粳米汤”《金匮》中的“当归羊汤”《食医心境》中的“豆豉酱猪心”《本草纲目》中的“杜仲腰花”等都是药膳,且在百姓的餐桌上较为常见。了解“药食同源”,厨房也能变成“养生药房”作为药食同源的植物,菊花的食用历史同样悠久。李时珍言菊花:“苗可蔬,叶可缀,花可饵,根实可药,囊可枕,酿之可饮……”最早的食菊记载见于先秦时期的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英”(《离骚》),屈原记录的凉拌秋菊花瓣,听起来就很高级,本草的生命,在双手转化间传递万物有情,抚慰人心。
无论是典籍里的菊花茶、菊花酒、菊花粥、菊花糕、菊花羹,还是广东名菜菊花龙虎凤、苏杭美食菊花火锅,或者云南菊花过桥米线、菊花火锅、菊花豆腐宴,如今食用菊花的品类五花八门,热衷于美食的国人,对菊花菜品的开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千年本草的传承,也恰恰是在最平凡的烟火里。
记得有一年去贵州游玩时,按照美食地图里的本地美食排行榜搜寻,无意中走进一家火锅店。老板娘是个热心的中年女子,听说我们来自大理,又带着孩子,就热心地给我们送上很多贵州小吃,还给我们推荐了鲜花水果火锅,还认真地交代我们吃完后一定要评价一下,看看有没有大理美食好吃。当老板娘笑眯眯地端着鲜花水果火锅上菜的时候,我被惊艳到了,老板娘白里透红的脸庞,映着手里紫里透黄的火锅,到底是谁沾染了谁的色彩,我有些迷糊了。第一反应就是掏出手机,记录下那玻璃火锅,没错,火锅居然是透明玻璃锅,锅里面依稀可见火龙果、草莓、苹果、梨,最上面漂着深红色的玫瑰花,还有画龙点睛的菊花花瓣,汤是紫色的。当火锅在电磁炉的升温下,咕嘟咕嘟沸腾的时候,果香、花香弥漫在身边,轻轻松松就让我垂涎欲滴,老板娘给我们每人盛上一碗,又热情地告诉我们,先下什么菜、再下什么菜,交代完,还依依不舍地说:“记得评价哦!”说完又露出笑脸去招待新来的客人。
终于可以尝一口了。我们相视一笑,各自舀了一勺水果和鲜花放到口中,草莓的酸甜、玫瑰花浓郁的香是厚重的滋味,菊花的香是淡淡的,清甜中带着不易察觉的脆。几种滋味混合在一起,互相冲撞、撕扯,最后融为一体,是复合的果香与花香。每次回想起那滋味,老板娘甜甜的微笑就呈现在脑海里,至今难忘,那也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火锅,没有之一。
滋养是自古传承的生存智慧。我在读《本草纲目》中学会了用菊花,菊花味道鲜甜,气味芳香,别具风味与特色。菊花肉、菊花粥、菊花酥、菊花火锅等,每一道菜都能带给我味觉上的享受和心情上的愉悦,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品性高洁,不畏寒霜,在文人墨客笔下是抒情达意的傲娇之花。而我更喜欢《本草纲目》里的杭菊,喝菊花茶、吃菊花宴,菊花贯穿了我生活的全部,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菊花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有一盏菊,足以慰风尘。无论身处何地,一口清甜的菊花茶,就可以卸下纷扰繁杂,得到瞬间的满足。
闲来无事种菊花,除了喝菊花茶,还可以学着陶渊明,享受“采菊东篱下”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