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8月13日

“大理”的由来与含义

□ 母锡鹏

“大理”一词最早见于南诏国第十一世王蒙世隆的国号“大礼国”。《新唐书·南诏传》记载“酋龙(世隆)立……遂潜称皇帝,建元建极,自号大礼国”,旨在效法中原,奉行礼制。“礼”与“理”谐音。“理”本义为加工玉石,古时又叫治玉,引申为整治、治理,故“大理”含有“大治大理,富国兴邦”的意思。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政权,建立大理国。自此,“大理”便以国名在史籍中出现,并一直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聚居区的专有名词。

那么,当年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让段思平想到以大理为名呢?传说:段思平起兵讨伐杨干贞,大军行至河尾时找不到过河的渡口,情急之中,是一个“披缨浣纱妇”指明了道路:“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那位指路的妇女便是观音菩萨。

“大理”二字凝聚了段思平一生的政治抱负:改革政治,推行礼法,大治大理,强国安民。段思平立国后大赦全国,免滇东三十七部徭役,废除家族纷争的传统,改革旧制度和兴修水利;对中原汉文化无限喜爱,建盖寺院,制定“白文”……段思平在位仅8年,却奠定了大理段氏22代帝王、300余年的基业。纵观他的一生,在他的晚年,他未尝不知道董氏坐大、高家割据的危险,他却不想再兴权力斗争。他把目光转向了佛教,希望“佛儒合一”的文教礼治能够净化民众,让大理百业兴旺、强大繁荣。

明代李元阳《大理府志》记载:“大理据全省之上游,为滇西扼塞之地……诸史中凡曰‘云南’者,皆指大理而言。至段氏窃据,始名大理国……”“云南”和“大理”古今地名外延的伸缩,正说明大理在云南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最有名的长联——大观楼长联引用的四个典故,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无不与大理有关,难怪有人说:“了解了大理的历史,就基本上知道了云南的过去;绕开大理去研究云南历史,就难免步入迷津。”

清代马思溥在《大理形势说》一文中说:“(大理)五金皆出,五谷皆熟,鱼盐蒸果足于供,牛羊鸡犬易于蓄;唯无布帛,而有麻毡,冬夏可以衣。此中人怡怡如以”。

西南雄阔地,苍洱大名垂。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云南提督李偏图报请清政府同意,书写的“文献名邦”匾。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全国首批划定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苍洱风景区为全国第一批44个重点风景区之一。

数千年来,大理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海纳百川,取精用宏,吸收了中原文化、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吐蕃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的精髓,创造了特色鲜明的白族文化。如今,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大理州委、州政府以高度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提出了“大气明理、崇尚礼仪、诚信进取、德化和谐”的大理精神,进一步诠释了“大理”两个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