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我国“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公布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大理州成功入选,成为全国第二批27个试点城市之一。
多年来,大理州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护好绿水青山、厚植生态优势,积极主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壮大绿色能源、做强绿色制造,拓展绿色产业、建设美丽大理。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大理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结果应用实践探索,立体呈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全景展示“双碳”背景下大理绿色发展的丰硕成果。
□ 记者 杨钰洁 熊志明
炎炎夏日,有人栖身“有风的地方”,任山风吹散满身燥热;有人步入郁郁林间,借花香鸟鸣治愈周身疲惫;有人轻撑白帆,在碧波清流中涤荡一身倦尘……把身心交给山川湖海,重新校准生活节拍,成为越来越多人到大理度假旅居的理由。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564.23万人次,同比增长7.89%;旅游总花费692.3亿元,同比增长15.79%。
随着大理文旅产业持续长红、成绩斐然,良好生态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被更多人关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不禁要问:大理好山好水究竟价值多少?当“绿水青山”被折算为“金山银山”时,大理能否把这笔生态账算得精准、转得顺畅、用得长久?
让绿水青山“明码标价”、为苍山洱海“定价估值”,进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GEP)成为题中之义。“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给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生态产品‘定价’,尤其是让以往‘无价’的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如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有价化’,让群众心中有数、看得明白,它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也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桥梁。”大理州生态环境局局长李利彪说。
近年来,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单纯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评价指标来评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评价要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GEP)的提出和运用,正是对“唯GDP”评价体系的战略性补充。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2年,大理州洱海流域成为省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地区之一,州政府印发了《大理州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方案》,启动了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结果应用探索。
“目前,大理已率先完成洱海流域2019—2021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今年6月底,接续完成了大理市、洱源县县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初步构建了反映我州实际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基本摸清洱海流域及其所在县(市)的生态产品价值,设置生态资产‘存量’账户和生态产品价值‘流量’账户。存量账户聚焦湿地、森林、草地、农田4类生态资产,流量账户基于‘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个维度,系统评估生态产品价值,为下一步核算结果应用和价值实现奠定良好基础。”李利彪介绍。
核算显示,2019年,洱海水体本身价值达209.37亿元,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排名第二位。2021年增至285.55亿元,净增加了76.19亿元。价值的增加主要为水质持续稳定保持优良以及相关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带来的价值提升。同时,核算结果反映出大理生态产品价值具有特色鲜明、供给能力强;绿水青山价值高、调节服务功能突出;以洱海为代表的保护治理成效明显、以水生态为主的指标价值提升快;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文化服务提升潜力大等特征。
“同GDP相比,生态产品价值是一种超越经济价值的综合效益,生态产品价值不仅体现为直接的经济交换,更涵盖非经济价值。”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董全亮认为,生态产品价值不仅受生态环境的变迁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人们的认知。
谈及大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挑战时,董全亮坦言,首先是在保值增值方面,因生态具有脆弱性,生态产品价值有衰减的可能;其次是“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分配体系未充分有效落实;在生态补偿政策法律政策支撑方面,内容多为原则性、鼓励性规范,缺乏具体财税和体制机制安排条款。
当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完成市场化转型以及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仍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实现双向转化的重点和关键。
此外,大理州制定补偿办法,建立了基于跨界断面水环境质量的洱海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已实施三轮横向补偿。
董全亮建议,未来,可以逐步形成生态补偿的总体性框架,着重体现受益于生态产品价值不断增加的地区行业,对因生态环境保护而发展受限及作出贡献的地区行业进行补偿;为充分体现制度公平,也可考虑构建洱海流域生态补偿专项统筹资金体系,整合当前分散于各个行业部门和层级的生态补偿项目,防止补偿工作出现碎片化现象;同时,可建立行业间的生态间接补偿机制,逐步提升横向补偿力度,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变现的创新路径,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大理多措并举推动了洱海水质、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但其生态价值尚未充分释放。可在严格保护湿地生态的前提下,借助‘国际湿地城市’的金字招牌,联动湿地与周边的古村落、古遗址、地热、美食等文化资源,挖掘‘水文化’,打造‘湿地+康养’品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董全亮说道。
算清“生态账”,才能守住“金饭碗”。当“绿水青山”有了价格,也就有了保护、补偿、交易的标准。大理把优质生态资源的“无价”转化为“有价”,把治理投入与产业收益放在同一本账里算得失,既让保护者看见收益,又让使用者明白账单,萌生了更多资源转换、绿色发展的新机遇,大理“绿水青山”的存量正在变为“金山银山”的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