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润生
清晨的洱海,碧波轻拍着生态廊道,海菜花在清澈的水中摇曳,众多水鸟在海滨湿地觅食嬉戏……
这幅生态画卷正是今日大理的日常图景。在7月24日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大理与上海崇明、福建福州等9个城市一同摘取全球生态桂冠——“国际湿地城市”。当这一殊荣遇上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美丽、宜居的人民城市”战略,大理用“生态筑基、文化铸魂、开放赋能”的实践,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诗意答卷。
湿地大理——见证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洱海保护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生态“长征”,从“三禁四推”到“环湖截污”,从“八大攻坚”到“智慧监管”,20座污水处理厂、574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14.9万个化粪池、129公里生态廊道、4万亩湿地、307座库塘、48.96万亩高标准农田等,这些数字背后,蕴藏了多少艰辛与付出,也有力见证了洱海保护治理的成效。如今的洱海,不仅是全国22个国际湿地城市中的璀璨明珠,更是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关于“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要求的最佳响应。
诗意大理——蕴藏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共生。苍山脚下的中和村,艺术正重塑乡土肌理。青石板路上,白族老奶奶的歌声与音乐人的吉他声交织;“云工开物”工坊里,金缮技艺让破碎古瓷重生为现代艺术品……这个仅有600原住民的村落,因“艺术家第二居所”计划吸引了千余名“新大理人”。其中,百位知名艺术家创建了6个工坊、53家民宿。在大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火塘诗歌会”在百年老宅升起炊烟,当阿尼么“乡村好歌汇”的舞台响起老家的歌声,当“西南丝路艺术集市”的创意产品销往全国……大理正用“艺术+村落”的模式,生动诠释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赓续城市文脉,建设崇德向善文明城市”的深层内涵。
开放大理——续写生态价值的创新转化。背靠苍洱生态家底,大理闯出三条转化路径:一是生态文旅融合。倾力打造“在大理爱上生活”“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等IP,2024年接待游客1.1亿人次,旅游收入破千亿;二是高值农业品牌化。如推广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近5.5万亩,大理海菜花直供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三是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众多“苍洱名品”走向全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方兴未艾,2024年农林牧渔业产值达755亿元。这些实践精准呼应中央“存量提质增效”的城市发展新路,有效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可持续发展资本。
如今,洱海月映照出理想栖居的大理图景——湿地润泽万物、诗意浸润心灵、开放激活未来。当生态廊道成为游客漫步的“诗意走廊”,当白族院落升腾起拿铁咖啡的香气……
大理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必答题。以生态筑基、以文化铸魂、以开放赋能,大理正为世界提供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