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周围,时不时听到“别人都不做,我凭什么要做”“别人都这样,我凭什么不行”等消极言论,这种言论在影响工作成效的同时,阻碍了整体干事创业氛围的形成。这种将自己的消极态度归咎于“他人不作为”的现象值得警惕,否则会使本可避免的低效问题演变成为群体性的责任推诿,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将个人选择与社会环境简单因果化的思维和现象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敢于向“不作为”行为“亮剑”,铲除“躺平”滋生的土壤。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警示:“世道降矣,君子不敢不勉。”历史上每个文明衰落的拐点,往往始于责任意识的集体松懈,而把自己“躺平”归咎于“他人不作为”的现象正是责任意识集体松懈的危险信号,这种理直气壮地表示“别人都这样,我凭什么不行”的思想和行为一旦形成“破窗效应”蔓延,那么社会上推诿扯皮的“踢皮球”现象、敷衍塞责的“佛系”作风、安于现状的“熬日子”行为就会跟着蔓延,严重影响各项工作推进。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向单位内部出现的“不作为”亮剑,建立“责任追溯清单”制度、完善“有为者有位”的激励机制,并提高制度执行力,加强监督检查,对执行不力、问题突出者严肃问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形成倒逼压力,让“不作为”行为无处遁形,彻底铲除“躺平”滋生的土壤。
培养“向内归因”的习惯,树牢不愿“躺平”的主体自觉意识。建立“责任追溯清单”制度、完善“有为者有位”的激励机制,这些制度设计都是为了构建起拒绝“躺平”的防护网,但强扭的瓜不甜,拒绝“躺平”的根本解决之道仍要引导大家养成凡事“向内归因”的习惯,树牢不愿“躺平”的主体自觉意识。培养“向内归因”的习惯关键要把焦点放在自己可以控制和改变的事情上,遇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问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我做了什么”“我还能做什么”,少问自己“我凭什么要做”,这样便不会把“他人的选择”作为自我开脱的依据,把“他人不作为”作为自己“躺平”的理由,便能在浮躁环境中坚守本心,以“不敢不勉”的态度修身律己,不愿“躺平”的主体自觉意识便自然而成。
“他人不作为”从来不是自我放弃的“通行证”,而恰恰是更需积极进取的“警示灯”。各级党员干部要学习孔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古老智慧,停止用外部环境为自己的惰性辩护,停止用“他人的不作为”衡量自己的行为,如此方能在各自岗位上绽放生命应有的光彩,形成积极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