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8月18日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两山”理念在大理州落地生根②

□ 施贵兴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核心要义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维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精细平衡。

在探索和实践中,大理州遇到了困难。随着大理州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外来人口不断增多,餐饮客栈行业快速发展,治污速度无法赶上污染增加速度,同时受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差、清水入湖量减少、水循环逆良性等因素影响,洱海保护压力激增,治理形势严峻。

洱海保护遇到的难题,实质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精细平衡被打破。面对挑战,2016年以来,云南省和大理州坚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用“壮士断腕”的精神,先后启动实施以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治理、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综合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为主要内容的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打好打赢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过度开发建设治理、水质改善提升、环湖生态修复、河道治理“八大攻坚战”,为洱海“刮骨疗伤”,推动洱海保护治理从“流域之治”向“生态之治”转变。

“壮士断腕”和“刮骨疗伤”是非常痛苦的,但大理州深刻领会“两山”理念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深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因此,大理州以非凡的毅力和韧劲,先后启动实施截污治污体系提质增效、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六个两年行动”,水生态监测体系建设、村落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湖体水生态修复、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西湖水环境治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绿色产业转型、监管执法与督察整改“9个三年提升行动”,清化粪池、清截污管网、清家园、清田园、清水源、清施工场地、清小散乱污、清河道沟渠“八清行动”,推动洱海水质稳定保持优良水平、水生态和水环境持续改善。今年7月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大理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为了云南省首个获此认证的城市。

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优先位,即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产生冲突时,优先保护好生态环境,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通过深刻领会和努力践行,大理州做到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