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大理州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才锐率队做客大理州舆论监督热线访谈节目“政风行风热线”,就大理州人民医院“一院三区”建设发展、医疗服务提升等相关问题和大家进行了介绍和交流。
开启新征程 “一院三区”协同发展
近年来,大理州人民医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州委州政府、州卫生健康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医院“一院三区”协同提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医院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3年11月,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同意核准大理州人民医院第二名称为“云南省滇西中心医院”,医院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医师资格临床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是大理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教学医院。医院现有职工2700余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名医专项人才”、云南省“医学领军人才”、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称号人员101人。
今年,随着大理州人民医院(云南省滇西中心医院)凤仪院区的顺利搬迁,大理州人民医院正式开启“一院三区”协同发展战略布局。
据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才锐介绍,医院主院区位于大理市人民南路,核定床位1450张,主要承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产科、普外科等多个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同时也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救治工作,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综合性诊疗服务。此外,主院区还承担着接收下级医院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的任务,并且在人才培养、医学科研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医院正在推进医疗核心区项目建设,计划于今年内完成搬迁并投入运营。
文献院区位于大理市文华路南段,核定床位100张。其前身为大理州人民医院传染病区,作为云南省“双提升”建设项目,2023年6月竣工验收,7月24日正式投入使用。主要承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和感染性发热等疾病的诊疗工作,同时肩负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重任。文献院区始终将履行公共卫生职能作为首要任务,坚定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道路。自2024年3月起,按照州委州政府的统筹部署,文献院区全面负责大理州特殊监管医院的日常诊疗工作,目前,院区正积极探索构建“医疗救治+监管安全+教育矫治”的三维规范管理体系,成效初显。凭借出色的表现,2024年,文献院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凤仪院区位于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凤仪片区工业大道西侧,核定床位850张。主要承担骨科、心血管、肿瘤等专科疑难病症诊疗以及大理州紧急救援中心和相关医技科室业务工作,提供高水平的专科医疗服务以及相应专科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及紧急医疗救援任务。今年3月17日,大理州人民医院(云南省滇西中心医院)凤仪院区开诊运营,4月骨科专科医院顺利搬迁运营,5月肿瘤专科医院顺利搬迁运营,心血管专科医院也将在年内完成搬迁。目前,骨科、康复、肿瘤、体检中心等科室运转顺利,检验检测、放射、超声等辅助科室配套完善。新配置的放射性药品回旋加速器、大孔径定位CT、3.0磁共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100多台套高端医疗设备,现代化的设施、温馨的就医环境,大幅度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在“一院三区”的运营管理上,医院采取一体化、同质化、扁平化管理架构。三个院区为同一个法人,按照一套组织管理架构、一个质量控制体系,以亚专科发展为方向,以夯实学科发展基础为目标,实行医疗质量、医疗服务标准、教学与科研同质化管理。医院根据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调整学科建设发展思路,提出“4321”战略部署,即在主院区打造脑科、五官科、消化病、呼吸病等4个“院中院”,在凤仪院区打造骨科、心血管、肿瘤3个专科医院,建设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过敏性疾病(云南)分中心、大理州眼视光医学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研究中心2个中心,创建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
未来,大理州人民医院主院区将进一步建设为核心技术输出和疑难危重症诊疗集中区;文献院区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感染病特色的诊治体系,建设平疫结合的“大感染”学科;凤仪院区三个专科医院按“大专科、强综合”布局,建成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功能完善、具备较强区域辐射能力的区域医疗中心。通过三个院区协同布局,实现医院规模和综合服务能力“量和质”的飞跃,将大理州人民医院(云南省滇西中心医院)打造为设施先进、业务精湛、区域领先、辐射周边、群众满意的高水平医院,为患者提供多样化就医需求。
持续优化患者就医体验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近年来,医院通过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让患者就医过程更温暖、更便捷、更舒心。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聚焦体验升级,打造温暖就医环境。持续深化“我最在乎你 温暖就医路”主题活动,从诊疗服务到环境细节全方位优化,在门诊、病房设置爱心糖果盒,推广安宁疗护、叙事护理等人文服务模式,用细节传递医疗温度。在服务流程上,升级门诊“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整合挂号咨询、医保服务等功能。完善分时段精准预约诊疗机制,推行多学科会诊(MDT)绿色通道,让复杂疾病患者少走弯路。在专科服务上,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新开设儿童抽动障碍门诊、哮喘专病门诊、记忆障碍门诊等特色专科,让疑难病症患者得到更精准的诊疗。在就医便利上,开放医疗核心区486个停车位,从根本上缓解老院区“停车难”问题。二是深化便民举措,惠民服务落地生根。将“便民不走过场、惠民落到实处”作为工作准则,持续推行“一次挂号,三日回诊有效”便民措施,患者挂号后三日内可凭原号复诊,无需重复排队挂号。三是畅通沟通渠道,以反馈促服务提质。建立了全方位的医患沟通体系,通过医患联系卡、门诊及住院患者满意度问卷、医患意见箱等多渠道收集诉求,同时开展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以及国家第三方满意度测评,构建“评价—反馈—整改”的闭环机制。
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大理州人民医院医患沟通满意率达99.91%,门诊患者满意度95.88%,住院患者满意度97.52%,社会总体满意度97.19%,累计收到患者表扬1494条。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大理州人民医院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一是全面深化与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借助优质医疗资源,助力医院跨越发展。大理州人民医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等一线城市公立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医院管理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派出多批次医务人员进修学习,满足患者多样化就诊需求。二是深化专家工作站建设。目前,大理州人民医院已在滇西乃至毗邻的川藏各县级医院及卫生院挂牌100多个专家工作站,通过定期派驻各专业骨干专家坐诊、开展手术带教,指导基层医生提升临床诊疗技能,让优质医疗资源直抵基层一线。三是发挥质控中心辐射作用。大理州人民医院有37个州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医院依托州级质控中心,每年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县级医院开展现场质控指导,内容涵盖病历书写规范、临床操作标准、院感防控体系等关键领域,助力基层医院规范诊疗流程、持续提升质控水平。四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今年医院邀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等国内知名专家坐诊;联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多家顶尖医院专家团队,精准解决群众“找专家难”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大理州人民医院开展义诊活动15场次,覆盖滇西地区城乡社区,为5000多名群众提供免费诊疗服务,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百姓身边。五是强化基层人才培养。大理州人民医院每年接收100多名基层医务人员进修培训,通过“理论授课+实操演练+病例研讨”的立体化培养模式,精准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治能力,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人才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理州人民医院始终把人才作为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按照大理州人才引进办法,医院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按需引进、以用为本”的原则引进高层次人才,结合实际,全年不受时间、计划、岗位、编制的限制,引进急需紧缺的优秀人才。对引进的人才,包含刚性引进(编制内)及柔性引进(编制外)两大类,由医院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考核。刚性引进人才执行年薪制,年薪20—40万,安家费10—80万,生活补贴3—5万;柔性引进人才年薪20—40万,具体由引进人才的层次决定待遇。此外,医院会在职称评审、学科带头人选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让高层次人才在大理州人民医院能安心工作、潜心发展。为进一步缓解高层次人才紧缺和基层人才不足等问题,同时深入挖掘银龄人才潜能,让其发挥所学所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大理州人民医院按照“分级实施、灵活多样、自愿协商、鼓励下沉、充分保障”的原则,积极引进“银龄医师”。截至目前,已有26名“银龄医师”到医院再“上岗”。这些“银龄医师”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急诊医学、中医、皮肤、药剂、检验、功能等多个临床学科。
记者 赵丽花
节目时间:
每周三11:00—12:00直播
收听方式:广播频率FM102.7、FM99.9
收看方式:“风花雪月号”App“直播版块”或“政风行风”版块,《大理日报》第三版专题刊载
热线电话:
0872-2121027、21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