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李树华
在祥云县禾甸镇,有一个充满魅力的彝族村落——七宣村。它不仅是大理州命名的“艺术家第二居所”,更凭借丰富的传统工艺、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吸引着八方目光。近年来,七宣村引入CEO运营团队发展乡村旅居,通过“民俗文化+小院旅居”等模式,打造烟火气十足的“艺术家第二居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村民”前来安家,走出了一条多业态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创新发展模式 激活集体经济
七宣村积极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引入企业和专业团队,共同打造乡村旅居业态,为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村里支持、鼓励近百户农户以入股形式建成“柳下餐厅”,村民自发开展餐饮服务、文化演出、农产品销售等活动,形成集体运营、利益共享机制。村党支部引导村民从事土陶、手工刺绣制作和民族服饰加工,并借助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拓宽产品销路。引入禾甸商会投资500万元,开发旅游公厕、民宿、智慧停车场等项目,进一步提升村庄的旅游服务水平。聘请乡村CEO运营合作社集体资产,负责村庄核心区产业规划、招商引资、资产管理、市场经营等工作,为村庄发展提供了专业保障。建立“村组+企业+团队”开发运营机制,全力打造“休闲旅居康养+度假”乡村旅游名村。
如今,七宣村半数以上的村民通过餐饮、住宿、表演、农特产品生产销售等形式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村集体增收8万元。
盘活闲置资源 发展小院经济
七宣村通过搭建集体经济平台共建、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出由村级有偿收回闲置老院子、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并将其转变为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新路径,让村民闲置多年的老房子和传习所、图书馆、餐厅、“祖鼓房”等村集体闲置资产重新焕发生机。
在保护乡村特色方面,七宣村将传统民居保护发展模式划分为搬迁类与特色保护类两类,通过议定机制保护村民传统自然的生活场所和生活方式,最大程度保留乡村特色,留住乡愁。
村里还积极引入优质商家开发小院经济、鼓励村民开展庭院经济,让老民居产生新效益。全村先后完成20多套闲置院子改造,吸引近百批客商前往考察。同时,鼓励近20户30宗约3000平方米的农户闲置宅基地、闲置小院加入村集体合作社,统一对外招商,小院经济成为乡村发展的新亮点。
完善旅居环境 引来八方来客
良好的旅居环境是吸引“新村民”的关键。七宣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营造出文艺气息浓厚的乡村旅居氛围,吸引了来自上海、广东、福建等地的“新村民”500余人前来旅居。
村里投资1000余万元,实施道路硬化、排污管道建设、村容风貌整治,新建哑巴文化广场、游客服务中心、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修缮传习所等,还实施农宅统规集中安置点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乡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古村特色建筑文化等全域资源等进行整合,充分展现村庄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山野轻奢”为韵、以“村落民宅+休闲旅居康养”为基的独特魅力,激发了业态和模式创新。通过实施文化元素上墙、最美阅读空间“云乡书院”等项目,打造山野轻奢各类小院经济业态点,壮大刺绣、土陶、歌舞队等民俗技艺体验区,建设伴山旅游民宿点,结合村内康养步道、露营地、公共文化空间、艺术家第二居所等空间,七宣村的旅居业态日益丰富。
仅有67户的七宣村,已先后建成民宿6家、瑜伽培训室1家、咖啡屋1家、书吧1家、特色餐饮2家,带动就业30余人,村内现有旅居小院入住率均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