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山中,看惯了山间景致,便萌生出探寻山外美景的念头。然而,一旦离开,便难以再回到往昔。每到这时,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袭来,不由自主地开始追忆故乡的每条道路、每一栋房屋,乃至每一株本草。紫苏,就这样悄然打开了记忆的大门。尤其是当手中《本草纲目》里的紫苏映入眼帘时,我蓦然想起,紫苏的花语乃是“平凡”。
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种子,到《楚辞》中象征美人的香草;从敦煌壁画里胡商的药囊,到都市白领养生的茶盏,紫苏一直延续着中医文化的传奇。紫苏在《本草纲目》里称为“苏”,《本草纲目》中记载:“苏味辛,性温,无毒,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紫苏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春季生长迅猛,初夏枝繁叶茂,秋季果实成熟,冬季则迅速凋零。据说西晋文学家潘安容貌俊美、才华出众,且用情专一。其妻子离世后,他写下“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的诗句,由此建立了紫苏与时间的象征联系,“荏苒”一词也因而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内涵。
紫苏在我国的种植与应用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它是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也是我国首批公布的药食同源中药材之一。紫苏的应用极为广泛,尤其在解鱼蟹之毒方面功效显著。相传东汉末年,九九重阳节当日,华佗携徒弟到镇上酒铺饮酒,见几个少年比赛吃蟹。华佗深知螃蟹性寒,多食易致病,便上前劝阻,然而少年不听,酒铺老板也未加理会。一个时辰后,这些少年突然额头冒汗、手捧肚子在地上翻滚喊痛。华佗出门采摘了一些紫叶草,让老板熬汤给少年们服用,少年们服药后腹痛顿消。原来,华佗曾见一只水獭捕到一条大鱼后全部吞食,因食之过量而难受翻滚,后爬到岸边,吃了些紫草叶便恢复如常。此传说在《本草纲目》中得到印证:“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二升。”
近期,一款宋代紫苏饮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其制作过程令人惊艳,众多博主和达人纷纷复刻这款宋代饮品。宋代堪称紫苏饮的鼎盛时期。据《广群芳谱》记载,宋仁宗命翰林院评选天下饮品,紫苏熟水力压群芳,荣膺“宋代第一网红饮品”。宋代诗人方回亦有诗云:“未妨无暑药,熟水紫苏香。”杨万里则赞曰:“紫苏饮子最清新,一啜能消万斛尘。”可以想象,在汴京的茶肆中,那氤氲的香气引得文人墨客竞相品尝。这杯千年前的“网红饮料”,不仅能消暑解渴,还具有“宽胸导滞”、治疗风寒感冒的功效,堪称古代版的功能性饮品。
《本草纲目》记载:“紫苏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鱼蟹毒,治蛇犬伤。时珍以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紫苏在食疗中应用广泛,在古代常作为食品调料使用。在烧烤店,可见用紫苏叶包裹着焦香的五花肉食用的场景;在越南河粉里,切碎的紫苏增添了一抹清香。这抹紫色以不同的方式滋养着人间烟火。
记得每到中秋节前夕,母亲总会买一个紫苏大饼。我家位于永平县城,家门口便是当时县城最热闹的新华街。县城里最有名的当数紫苏五仁大月饼,约十八寸大小。轻轻掰一块咬一口,紫苏的清香便在齿间萦绕,酥脆的外皮与香甜的馅料相得益彰,令人回味无穷。可惜,离开老家后,便再也无缘品尝到紫苏五仁大饼。如今回到老家,也难觅制作这种传统紫苏月饼的人。后来品尝过洱源、巍山和南涧的紫苏月饼,但发现无论是用料还是手艺,都与记忆中那浓烈清香的紫苏月饼有所差距。此后,我也尝过一些广式紫苏月饼和苏式苏籽月饼。然而,于我而言,无论是添加了苏籽还是紫苏叶的月饼,都缺少了几分“乡愁”的味道。这种味觉记忆,或许被我人为地贴上了思乡的标签,所以再美味的月饼也总觉得逊色几分。
令人诧异的是,不知从何时起,紫苏在年轻人中悄然走红。当代年轻人的养生方式犹如一场“极限拉扯”,他们一边熬夜,一边养生。在他们的养生花茶中,一款紫苏红茶因其制作简便而备受追捧。经过全发酵的紫苏红茶,性质温和,如同冬日暖阳,对脾胃极为友好。
中医认为紫苏属纯阳草,能温阳散寒、调理气血、补益阳气。但单纯晒干的紫苏味道一般,若制成紫苏红茶,则成为一款具有“花香、果香、紫苏香”的全发酵茶。我也曾尝试自制紫苏红茶,方法简单,制作过程极具治愈感。到市场购买了两把紫苏,将紫苏叶用清水洗净后均匀摊开晾干,进行萎凋。次日,开始轻轻顺时针揉捻紫苏叶,待有轻微紫苏汁水渗出时,逐渐加大力度继续揉捻,其间不断抖散叶片,再持续揉捻约15至20分钟后,盖上湿布发酵3个小时,然后可选择在太阳下晒干,也可用烤箱或空气炸锅烘烤。取一小撮晒干的紫苏红茶,注入热水,金黄色的茶汤瞬间散发出香气,浅尝一口,紫苏的香甜就在舌尖萦绕,甜度适中,清爽可口,醇厚绵长,此时紫苏浓烈的味道已化为清新之味,是夏日解暑升阳的佳品。
在大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紫苏随处可见,它如同其花语“平凡”一般,生长于田间地头、菜园之中。这株平凡的紫色药草,恰似中医文化本身,扎根于泥土,扎根于农家,却散发着治病救人、为百姓生活增添美好的永恒魅力。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母亲和小镇上的其他居民一样,对紫苏的运用得心应手。紫苏叶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较为缓和,家中若有人患风寒感冒,母亲便会从菜园采摘紫苏叶煮水,若病情较重,还会加入生姜、藿香一同煮水,喝下后钻进被窝发汗,一般的胃肠型感冒次日症状便会减轻。
无论是陆游“紫苏新叶满筠笼”的诗意,还是苏轼“紫苏煎水送人参”的雅趣,都诉说着紫苏与人间烟火的深度交融。随处可见的紫苏,在与本草相伴的岁月里,人们观察它、利用它、转化它,不断汲取“居有草,食有药”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