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郑婷婷
近日,在鹤庆县新登小学的校园里,淮阴工学院“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十二季支教团的课堂热闹非凡。自2014年起,这支队伍已连续12年奔赴鹤阳大地开展暑期支教,为乡村教育注入持续的活力。
支教团以数字技术搭建桥梁,“云端追思”课程带孩子们“走进”周恩来故居与纪念馆,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匾额出现在屏幕上,少年周恩来的壮志故事让白族学子们眼神发亮;红色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放映时,安永康老师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背景,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化作孩子们能听懂的成长指南。这些课堂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望,而是让理想信念在代际间接力传递。
科学实验课上,杨如意老师演示的太阳能小车、水果电池,让孩子们触摸到物理的奇妙,探索的光芒在眼底闪烁;李宗成老师的国学课堂,用故事与情景演绎解读“孝悌诚信”,让古老智慧化作日常行为的指引;推普活动中,王怡老师带孩子们诵读苏轼诗词,在“大江东去”的韵律中纠正发音;定向越野课上,阚欣雨老师设计的寻旗游戏,让孩子们学会了协作与坚韧。卫生知识、地理探秘、音乐鉴赏、农民画创作……丰富的课程像多棱镜,折射出课本外的广阔世界。
孔孟萱老师的荷花灯制作课上,竹篾扎架、彩纸糊面,暖黄灯光透过莲花图案亮起时,孩子们读懂了“荷(和)谐音和,灯象征明”的文化密码;李娇雪老师教孩子们扎染,当蓝白花纹在棉布上晕染开来,教室里的惊叹声里,藏着对“以针代笔、以染代墨”古老技艺的敬畏。从指尖的温度到心底的认同,非遗体验让白族学子看见本土文化的生命力。
4支支教小队走进10个孩子家中。在寸玉堂家,作为父母远在西藏守护高原的留守儿童,他骄傲地说:“爸妈在做有意义的事。”让老师看到了山区家庭的坚韧;在寸辰浩家,家长的关切与老师的关爱相互交织,孩子的眼中照进被关注的暖阳。这些走访让教育跳出教室,成为家校心与心的对话。
支教尾声,第四届“翔宇支教助学金”发放仪式上,江苏企业的捐赠经淮阴工学院支教团传递到10名学生手中。不仅是资助金,更是跨越千里的温暖接力。12年来,淮阴工学院“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支教团已组织200多名学生赴鹤庆支教,累计发放5.6万元助学金,温暖了79名鹤阳学子的求学路。
十二载坚守,一批批大学生带着初心而来,带着牵挂离开。他们留下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让鹤庆学子相信“能长大、能改变”的力量。这份持续的教育实践,正像春雨般滋养着乡土,让乡村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