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秋红
民族服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产业化发展既是文化传承的现实需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巍山县作为民族多样性与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巍山彝族服饰作为承载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活态遗产”,既是“穿在身上的文化”,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潜在动能。
从“技艺保存”到“生产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论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停留于技艺、物件的静态封存,而需通过市场化生产、体验式消费等“生产性传承”方式,让文化基因在现代社会流动中延续。巍山彝族服饰涵盖东山、西山两大风格体系,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民族独特性。东山服饰贵气十足,辅以金、银、玉器等贵重配饰;西山服饰则以黑、白、青、蓝为主色调,体现朴素大方的民族美学。服饰纹样蕴含丰富文化寓意,如石榴花象征多子多福,银饰串联寓意步步高升,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文化符号体系。彝族服饰的刺绣、扎染技艺,本质是民族生活智慧的载体,其传承需依托“使用场景”存续——通过开发旅拍服饰、文创衍生品等市场化产品,既保留“选料—构图—绣制”的传统工序,又通过消费者购买、体验行为,激活技艺的代际传递。这种“生产—消费—传承”的闭环,让彝族服饰从“博物馆展品”转化为“生活中的文化”,实现活态传承的核心诉求。
从“文化资源”到“旅游吸引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在于通过“文化赋能+旅游激活”的双向互动,完成从“文化资源”到“经济动能”的转化。民族服饰作为视觉化、体验性极强的非遗载体,天然具备成为旅游吸引物的潜力:一方面,通过旅拍场景构建、技艺体验工坊等形式,将服饰文化转化为游客可参与的旅游产品(如游客在巍山古城身着彝族服饰参与“打歌”,既是文化体验,也是活态传承实践);另一方面,旅游消费反哺服饰产业,为技艺传承提供资金、市场支撑(如旅拍业务带动服饰租赁、定制需求,让绣娘技艺获得经济回报)。这一逻辑契合非遗活态传承理论中“价值在互动中提升”的主张,使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形成共生关系。巍山作为旅游胜地,为服饰产业提供了天然流量入口。旅拍租赁业务已链接起摄影、化妆等关联产业,初步形成“服饰+文旅”的消费场景。当地“二月八”、火把节等节庆活动中的服饰走秀传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演等文化活动,为服饰文化的场景化展示提供了平台,具备升级为特色旅游IP的潜力。
从“个体传承”到“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可持续性,依赖于“社区为本”的参与式发展。理论强调非遗是“根植于地域、社区的创造性资源”,其传承需以社区为载体,保障村民的主体地位与利益共享。在巍山服饰产业中,需突破“少数传承人单打独斗”的模式,通过技艺培训、合作社组织、利益分配机制,将分散的村民纳入产业体系,绣娘通过培训提升市场化技能,合作社统一对接订单、制定标准,将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这种“社区参与式传承”,既解决个体传承的“人才断层”困境,又让产业发展成果反哺社区,使非遗传承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呼应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论中“人地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核。通过雇佣本地绣娘、收购手工制品,店铺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初步形成“传承人+农户”的生产网络。
可见,通过“产品场景化、技艺资产化、村民主角化”的实践策略,可实现服饰文化从技艺传承向产业振兴的跨越,构建“文化为魂、旅居为体、社区为本”的系统发展模式,既能让彝族服饰从“小众非遗”变为“大众体验”,滋养人们的精神生活,又能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最终达成“文化赋能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提供实践参考。
(作者单位:巍山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