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罗帮义 张洲) 8月21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大理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守护湿地之美 共享诗意生活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理州、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同志,以及长期致力于云南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专家,向大家系统介绍云南湿地保护管理及大理“国际湿地城市”授牌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悉,7月24日,大理市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授牌,实现了云南“国际湿地城市”“零的突破”。这是云南对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的生动实践,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湿地保护成效的“一扇窗户”,诠释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于现代化人民城市“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定义,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注入了“源头活水”。
云南湿地资源稀缺珍贵,全省湿地面积59.37万公顷,仅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但具有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功能突出、类型复杂多样、生物种类丰富、生态景观壮丽等鲜明特点,保育了全国53%的湿地植物和43%的湿地脊椎动物,发挥着重要的“水塔”“基因库”和“碳库”功能,孕育了绚烂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大理州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刻进发展“基因”,用制度作笔、科技为墨、全民当纸,绘就一幅“守护湿地之美 共享诗意城市”的时代长卷。2012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从此红线成篱、铁腕成墙;多部门联动执法,让“破坏湿地必受惩”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城市开发边界主动“瘦身”40平方千米,15米生态线内的1806户居民挥别老屋,57座矿山重披绿装,“退塘还湖、退田还湿、退房还滩”的“三退三还”,让湿地重展身姿。从水质自动站到气象站,20余项生态数据实现24小时“云上报”;携手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云南大学、大理大学,共建“智慧湿地”实验室;国家级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成功申报,实现为湿地健康精准“把脉”。300余所中小学把课堂搬进湿地,孩子们用画笔绘就绿色梦想;短视频平台“湿地之美”话题阅读量突破数百万,在大理,“守护”已成为全民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