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8月23日

漾濞县阿尼么村——

小小石头村 艺术大舞台

□ 记者 杨钰洁 通讯员 江静龙

仲夏之夜,星光熠熠,苍山西坡上阿尼么村灯光如昼、歌声袅袅。核桃树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歌手齐聚在此,热情唱响乡土、乡情……

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委会阿尼么村,彝语意为“鸟都不来的地方”,产业弱、环境差、发展难曾是这里最显著的标签。短短数年间,阿尼么村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盘活用好“家门口”的资产,走出了一条模式好、业态新、带富强的乡村振兴之路。

破圈突围:

“小资源”变“大优势”

守着绿水青山,过得穷困潦倒,背靠大理流量,却无发展之道,曾是摆在阿尼么村面前的发展难题。

“用党组织来凝聚力量,抱团发展、整村经营,是我们阿尼么给出的解决之道。”向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蒙莲娜介绍,近年来,阿尼么村探索实施党总支牵头引领、合作社自治管理、相关公司运维经营、农户入社入股的“4+”模式,以村内“007艺术农庄”为试点,组建了弹叁农合作社党支部,先后对全村争取到的脱贫攻坚、沪滇协作、灾后恢复重建等14个项目进行资产确权,交由合作社管理运营。按照村组共同研究、经村民大会通过的制度进行日常管理和收益分配,零散资源联小为大、集散为整,资产效益大大提升。

目前,村内已有8家特色餐饮和半山民宿加入了弹叁农合作社的管理运营,实现了资源共享、管理规范和服务提升。

以文兴产:

“好风景”变“大舞台”

模式有了,如何引流?艺术搭台、经济唱戏成为最优解。

阿尼么村山石资源好、古树名木多、农耕文化久、艺术底蕴佳,在返乡创业的“乡村CEO”李永康的带动下,通过艺术与乡土的混搭,阿尼么逐步在“石头窝”中构建起了气质独特的“艺术家第二居所”。

就地取材创意垒砌乡愁石墙,废弃石坑变为古朴农庄,石与树共生的民宿客房……这些艺术乡建,让阿尼么开始小有名气。今年5月,2025大理音乐季暨阿尼么“乡村好歌汇”火热开唱,吸引了大批歌手和游客,阿尼么瞬间名声大噪。

录音棚、艺术展区、特色景点、音乐博物馆搭建起来,《老家》《阿尼么见》等歌曲传唱出去,侠客小吃街、影视乡愁街应运而生。“我家想卖羊汤!”“我家会做咖啡!”“我家可以用来做民宿!”……“一个不掉队、大家共创业、全村富起来”逐渐成为阿尼么村44户192人的发展共识和内在驱动力。通过开展“我在老家过大年”“不夜寨”等系列活动和启动“开村”“开寨”,阿尼么逐步挖掘出了旅居、音乐、农耕、餐饮、民宿等农文旅新业态,初步形成了“石头+艺术+乡愁”的独特IP和“文化场景创新+多元业态融合+流量转化变现”的良性循环。

自2024年“五一”假期“开村”以来,阿尼么共接待游客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6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3.6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10.3万元,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阿尼么的“艺术流量”已实实在在流进了村民钱袋。

共建共富:

“空心村”变“样板间”

随着“阿尼么”IP的火热出圈,如何把“一时热”变为“长久红”,成为阿尼么不能回避的新考题。

聚众力、提颜值、强特色、扩业态成为阿尼么村民们的集体选择。大家一起治污水、清垃圾,拆除“旧院墙”、扮靓“小院落”,积极把“小家景”融入“大风景”,打造村落景观,拓展消费空间。目前,村中共开设44个特色店铺,销售土鸡、火腿、鸡枞、核桃、板栗等当地土货和文创产品,重点打造了“放羊阿佬家”“阿毕大叔家”“教书阿舅家”等特色餐宿门店,并将闲置厩舍改造成“牛棚咖啡”“驴爸吧”“二百五茶馆”等特色茶饮店。如今,全村家家都参与、户户有收益。

“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过去的“空心村”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回村创业的“00后”李蕊一边经营牛棚咖啡店,一边兼任游览讲解员;“好歌汇”舞台上,“农虎队”成员们忙着学习摄影、光控、调音的新技能……

回乡不是终点,“绘乡”才是关键。“现在大家干劲十足,在阿尼么我们有诗意栖居的生活,有热火朝天的事业,未来,我们有信心向着‘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岗位、户户能增收’的目标更进一步!”李永康信心满满地说。

阿尼么村的蜕变,是“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协同,是艺术流量与乡村经济的双赢。如今,这片曾经的“石头窝”正把自然资源、闲置资产、生态价值转化为财富源泉,蹚出一条优势互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致富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