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段秦龙,男,白族,1989年1月生,洱源县乔后镇人。2012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曾任某名酒企业技术骨干。2019年返乡创业,在梅子哨村创立叶上花酒业,坚持用优质梅果和山泉水古法酿酒。2021年借助乡村振兴政策扩建6亩厂房,创新研发“冰火两重天”发酵工艺,其梅酒总酚含量达普通酒品十余倍。他以市场双倍价收购九成熟盐梅,带动30余户农户增收。现年产果酒100吨,开发出玫瑰青梅酒等特色产品,致力打造“云南风土名片”。
□ 记者 李迪 刘泉
七月的晨光穿透薄雾,为洱源县茈碧湖镇松鹤村的梅林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梅树枝头缀满了青黄相间的果实,在晨露的浸润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梅林间,村民们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身手矫健的白族汉子攀上枝头,灵巧的手指在枝叶间翻飞,将一颗颗饱满的梅子轻轻摘下。
“苦梅不要,沾土的不要。”在松鹤村的收购点,段秦龙的动作像极了老练的选果师,他随手抓起一把梅子,眼睛一扫就挑出两颗,“这个是苦梅,酸度不够,这颗沾了土,会影响发酵。”身旁的农户咂咂嘴:“段总眼睛真毒,我们自家吃都没这么讲究。”
装满梅子的竹筐在电子秤前排成长队,段秦龙亲自监督过秤,他突然叫停搬运工:“这筐梅子颜色发青,最多七成熟。”他弯腰扒开表层,果然翻出不少未熟果,“咱们说好的,只要黄透的盐梅,价格按市场价两倍算,但必须达标。”最终,这筐梅子被坚决退回。市场上大部分收购商只要求梅子个头达标,而段秦龙却对成熟度和品种格外“挑剔”,“只有这样的梅子,才能酿出好酒。”他说。
这位对梅子如此了解的年轻人,其实是西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材生”。2012年毕业后,他进入一家知名酒厂工作,从生产技术员做起,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2019年,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酿酒事业的热爱,他毅然辞职回到洱源,在老家梅子哨村建起了一个50平方米的小酒坊。创业之初的艰难超出想象,“最困难的时候,买原料的钱都要东拼西凑。”段秦龙说。但他坚持用最好的原料,用传统工艺,慢慢等待梅子自然发酵,“好酒是酿造出来的,不是勾调出来的。”慢慢地,他酿出的梅子酒因为口感独特,开始在周边小有名气。
转机出现在2021年,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为段秦龙带来了发展机遇。乔后镇党委政府帮助他对接申报项目资金,在镇里建造了一座占地6亩的厂房,还投入资金修建了3公里的供水线路,将梅子哨的泉水直接引到了新厂房。在人社部门的帮助下,他还获得了“贷免扶补”创业贷款,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帮扶项目。交大不仅帮他建设了饮水工程,还邀请食品专家为他的酒品做了系统检测,结果令人惊喜——酒中的总酚含量是普通梅酒的十几倍。“这些帮扶政策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更有信心干出一番事业。”段秦龙说。
如今,段秦龙的酒厂年产酒能达到100吨。他不断创新工艺,采取“冰火两重天”的固态发酵技术,将梅香较好地保留在酒中。目前,已经推出了青梅酒、玫瑰青梅酒等多款产品。“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做出一款能代表云南的好酒。”段秦龙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