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9月02日

第八章 麻风病患者的春天

李桂科说:“我是第一个走进这个麻风院的健康医生,或者说,我是第一个走进山石屏的普通人。那时我的想法就是巴不得赶紧把他们的病治好。我常常痛恨自己医术的贫乏,也叹息我们国家没有研制出治疗麻风病的新药。所以,我拼命地学习。只要是有价值的资料,不吃不睡我也要搞清楚。”

1984年以前,洱源县麻风防治人员大多都去了脱产学习。1984年起,全体防治人员都投入到工作状态。防治工作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省州的肯定。

1986年4月,卫生部顾问李桓英教授到洱源考察调研麻风防治,决定将洱源县作为短程麻风联合化疗试点县,用氨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三种药联合治疗多菌型麻风,二十四个月完成。用氨苯砜、利福平两种药联合治疗少菌型麻风,六个月完成。这无疑在麻风防治上有了很大的飞跃。

李桓英何许人也?在麻风病研究领域,李桓英的大名无人不晓。如今斯人已逝,享年一百零一岁。李桓英教授1921年8月17日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她是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在医学界享有盛誉。她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

李桓英教授于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1950年,李桓英被推荐为世卫组织首批官员。1958年,世卫组织提出续签五年合同的聘请,但李桓英选择了回国。1970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的李桓英,被下放到江苏省一个麻风村。八年后,她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1980年,李桓英被派到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得知世卫组织正在研究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物支持和试验项目,她开始在全国走访调查。1982年,李桓英向世卫组织递交了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世卫组织批准在中国进行联合化疗方法的实验项目。1983年,李桓英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在云南勐腊县试点取得成功。1994年,李桓英的治疗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1996年,李桓英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1986年4月,在云南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黄文标副所长和张世保主任的陪同下,李桓英教授到洱源考察。那时,李桓英教授的短程联合化疗已在云南勐腊县试点并取得成功。能在洱源县推广短程联合化疗试点,为麻风病人尽快解除痛苦,也是洱源乃至周边各县和滇西各地州麻风患者的福气。在山石屏疗养院,就有来自洱源、剑川、大理和怒江兰坪、丽江永胜的麻风患者,辐射面广。

李桂科说:“李桓英教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坚定了我身处基层治疗麻风病的决心。她来洱源考察时,已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但仍然神采奕奕。在交谈中,我了解到李教授快六十岁才开始麻风病的研究和治疗,而且坚持不辍,尤为难得。李桓英教授是我的榜样。那时候,我就下了决心,要跟着李教授把麻风病治愈,把居住在洱源的麻风病患者全都治好。我们还去李教授的试点县勐腊县参观过。”

1997年,在李桓英教授的指导下,李桂科组织开展了洱源县“麻风DDS加RFP治愈后复发调查研究”,此项目获洱源县人民政府199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又开展洱源县1985—2006麻风联合化疗监测研究。1998年9月8日,在第十五届国际麻风大会期间,李桓英教授与李桂科亲切交谈,了解和指导洱源县的麻风防治工作。2016年9月16日,在第十九届国际麻风大会期间,95岁的李教授拉着李桂科的手说:“李医生,我要去洱源,领导担心我的身体,他们不批。”

李桂科说:“那天,李桓英教授喉头哽咽,差点哭了出来,李桓英教授对我、对洱源的情怀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