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向荣 张玉君 文/图
红河源头多美景,西山脚下竹青青。
初夏的清晨,朝阳将它的光芒洒向巍山县永建镇西山村委会萝卜地村,房前屋后、田边地头、路边塘埂,随处可见苍翠碧绿的竹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将萝卜地村点缀得格外美丽。
细密的竹林里,不时传来“咔嗒咔嗒”的响声。现年54岁的左玉伟正带着几名工人在砍竹子,他现在的身份是巍山县左氏工艺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这些竹林除了美化村庄,还给村民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在左玉伟的眼里,这些竹林就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摇钱树”,过去的他子承父业剖竹为生,如今的他带着众乡邻编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人人是篾匠,户户会编织。萝卜地村是一个有着98户368人的村庄,当地气候适宜,土壤、水利条件较好,适宜竹子生长,全村竹林达140多亩。在当地,竹编手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也是大部分人养家糊口的活计。
“这门手艺是父亲手把手传给我的,已经40多年了。”左玉伟的父亲左述仁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篾匠师傅,受父亲的影响和教导,左玉伟从小就喜欢竹编技艺,10岁时便能独立完成篮子、簸箕等竹编生活用品的编制,他很喜欢竹编。
“家有千金不如薄艺在身。” 左玉伟觉得,竹编是个技术活,其中最为讲究的是破篾,左玉伟的食指上就为此留下了不少伤疤。
造型精美的迷你小背篓、提篮、水果盘、蒲扇,还有戒指、耳坠、发夹……左玉伟的竹编展室里,摆放着300多种传统竹编生活产品和工艺品。“越是看着小的工艺品越考技术。” 左玉伟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私人订制品求精求细,有的顾客要求做小巧的典藏品,他就不断钻研创新编织技术,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
如今在萝卜地村,竹编成为了许多村民增收的主业。左玉伟也借势而上,于2022年10月成立了巍山县左氏工艺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开启了抱团发展的路子。仅一年多的时间,合作社成员就由起初的6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如今社员月收入平均在4500元左右,最高的能有12000多元,成了巍山县名副其实的“竹编第一村”。
“除了合作社的手艺人外,订单多的时候我们还会找周边会竹编的乡亲帮忙。”左玉伟笑道,目前左氏工艺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竹编产品大部分销往省内的玉溪、红河及省外陕西、江苏、河南等地。
“我还想申报巍山县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左玉伟说,他希望后辈们能用自己所学来传承创新竹编,让这门老手艺焕发新活力,编织出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