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单玉良 赵净曦
今年以来,祥云县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中,以祥城镇为“开门减负”试点乡镇,创新推行“一个渠道、一张清单、N项机制”的“1+1+N”工作体系,形成“听建议、找问题、重查改、建机制、抓落实”的闭环长效管理,推动基层减负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有效实现减负担、提效能、优服务。
“一个渠道”通梗阻
构建“自下而上”问题收集和“自上而下”问题督办体系,形成快速响应、高效办理机制,确保基层负担“诉得快、督得实、改到位”。
一方面,搭建平台,畅通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县专项机制办牵头设立线上问题收集二维码,并在祥城镇试点开通问题直报通道,基层干部可扫码直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一线调研、交心谈心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截至8月26日,已通过二维码收集问题106条,走访调研9个中心(站所)、34个村(社区),征询50余名基层干部意见建议30余条,梳理出“反映渠道不畅、政策掌握不全、信息共享障碍、多头报送报表、责任层层加码”5类问题,为后续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闭环督责,畅通自上而下的督办渠道。建立“线上+线下”收集问题台账和交办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和办结时限,对跨部门、跨层级的复杂事项实行“一案一督”,通过跟踪督办、限时销号、失责追查“三重机制”压实责任、抓好落实。截至8月26日,已对49条反映问题进行交办督办,16条非减负类建议已转交相关部门处理。
“一张清单”明权责
以“清单式管理”厘清权责边界,实现镇、村两级同步精简,推动减负工作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在镇级清权方面,祥城镇按照《祥云县10个乡镇履行职责事项清单》要求,梳理明确镇级需履职事项,评估收回因效能提升、机构职能调整等而不再直接履职事项,有效解决因“属地管理”衍生的层层加码问题。截至8月26日,梳理出11类、144项基本需履职事项,139项配合履职事项,上级收回事项121项。
在村级定标方面,祥城镇通过走访调研部分村(社区),收集汇总48类日常出具证明事项,由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将其划分为村级应出具证明、村级不应出具证明、村级无需出具证明3类。目前,首批清单明确村级应出具证明事项6项、不应出具证明事项20项、无需出具证明事项21项,大幅减少基层“不应办、办不了”的事务性负担,有效减少办事群众“来回跑”现象,提升基层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N项机制”固长效
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系统化构建机制体系,创新推出数据共享、综合联动、联席协商等多项机制,推动减负工作从“治标”走向“治本”。
在数据共享方面,祥城镇建立镇级基础数据共享机制,镇属各中心(站所)归口收集、报送、定期更新基础数据,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动态更新、多方复用”,有效减少重复报送。截至8月26日,已收集党群工作、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等7大类99项基础数据。
在综合联动方面,祥城镇整合镇、村综治资源,建成两级标准化综治中心,并制定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工作制度,推行“排查—分流—处置—反馈—回访”五步工作法,实现矛盾纠纷和民生服务等事项统一受理、分类转办、跟踪问效。截至8月26日,今年村级自主摸排矛盾纠纷321件,化解271件,化解率达84.4%。
在联席协商方面,祥城镇与县委社会工作部、县政务服务局、县司法局等部门建立联席协商机制,明晰职责,对“12345”工单交办、信访事项交办等职能交叉事项进行每月研判、精准交办,杜绝责任“甩锅”,实现跨域协同治理。截至8月26日,共梳理出建成区噪音污染、人居环境问题等权责交叉、多头管理事项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