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9月09日

“斜杠青年”陈鑫:敢想敢干的“新农人”

陈鑫(左)和白云村党总支书记李斌(右)在查看种植情况。 [通讯员 霍时雨 摄]

“农业不是吹糠见米的生意,要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把云南高品质农特产品铺满华夏大地,这是我公司名的寓意,也是我的初心和野心。”

——陈鑫

人物小传>>>

陈鑫,男,汉族,1987年9月生,大理州南涧县人。2013年从昆明装饰设计行业返乡创业,跨界成为“新农人”,成立云南品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白茶生产加工等农业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他坚持生态种植,打造“云端凤仪”有机白茶品牌,为南涧农产品提升附加值,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2023年,陈鑫荣获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授予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 记者 李迪 刘泉

连续三天的暴雨终于停歇,白云村的山间升腾起袅袅雾气,陈鑫踩着泥泞的山路,匆匆赶往中药材基地,刚走到半路,南涧县南涧镇白云村党总支书记李斌迎面赶来,语气急切地说:“陈总,山水顺着山箐流下来,快淹到你的基地了!”陈鑫和书记叫上守基地的大叔,抄起锄头就往积水处跑,三人合力挖开了堵口,看着水流顺着山势泄下,大家才松了口气。

2014年,陈鑫在南涧镇白云村流转1000亩山地种植中药材,经历技术改良后,目前建成300余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主要培育滇重楼、滇黄金等道地药材。“最实在的就是带动了村里剩余劳动力务工,给村民增加了收入。”李斌说。

2013年,在昆明装修行业小有成就的陈鑫,带着积蓄回到家乡南涧,成立云南品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当时县里正在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我觉得这是个机会。”然而,由于没有经验又不懂技术,陈鑫起步就交了不少“学费”。“高价买的种苗居然是劣质苗,活下来的不到三成。”陈鑫回忆道。

更糟的是所有积蓄花光,资金链即将断裂,他连请村民除草的工钱都付不起。“农业投入周期太长,从种苗到变现要三五年,没有其他收入根本撑不住”,陈鑫坦言。那段时间,他白天向县里的农业专家求教,晚上接装修设计的活维持开支,经常工作到凌晨,“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但农业要耐得住寂寞,我得想办法活到收获的那天。”正是这种“以短养长”的模式,让他的农业梦想得以延续。

转机出现在2015年,南涧县人社局为他提供了15万元创业贷款,县农业农村局也派出技术专家驻点指导,帮助他渡过资金和技术的双重难关。“那时候真的走投无路了,”陈鑫说,“县里送来的这笔贷款,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拿到钱后,我第一时间就去重新采购了优质种苗。”吃过亏后,陈鑫更加不敢懈怠,每天跟着农业专家下地里学习,“田间地头的每一处疑问,我都要搞清楚。”

2017年,陈鑫在考察当地茶园时发现一个怪现象,无量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优质茶叶,却因粗放管理和缺乏品牌意识,只能低价出售。“我表妹是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她说我们南涧的气候特别适合做白茶。”陈鑫说,“白茶当时还是个小众品种,但我觉得这是个机会。”他果断流转了宝华镇青龙茶厂的茶园,开始专注白茶生产。

与传统茶农不同,陈鑫一开始就瞄准了高端市场,他坚持用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的生态种植方法,“我们的人工除草成本是别人的五倍,但这样才能保证品质。”采茶季时,严格把关鲜叶标准,“一年只采一季春茶,必须人工采摘。”这种坚持很快见到了成效,“云端凤仪”白茶连续五年获得有机认证。如今,他的白茶主要销往“北上广深”高端市场,带动茶园每年创造数百万元产值。

更让陈鑫有成就感的是,茶产业带动了当地就业。采茶季时,茶园每天需要120多名采茶工,“按鲜叶重量计酬,手快的阿姨一天能挣200多元。”除了季节性用工,茶园还固定雇佣了15名当地村民负责日常管护,此外,他还培养了10多个本地年轻人学习茶叶加工技术,这些举措让周边43户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我想让更多的乡亲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陈鑫说。

如今,陈鑫正尝试发展“认养茶园”模式,让消费者通过视频监控参与茶叶生产全过程,“农业需要新思路,”他说,“希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让家乡的好产品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