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实施联合化疗试点,李桂科的压力挺大,同时也对治疗麻风病的信心倍增。他首先制定了洱源县麻风联合化疗实施方案,开始带领大家开展全县的麻风患者清理复查。也就是说,要对在册的每位麻风病人进行临床、细菌、病理的检查,由此判定疗效,达到国家规定的麻风治愈标准的患者,即给予判定治愈,纳入巩固治疗管理,未判定治愈的麻风病人纳入联合化疗方案管理。
表面看来,清理复查并不难,但要做起来,那是真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通讯还处于“写信”的时代,现在电子化办公的人们很难想象那种艰难程度。麻风病患者大多居住在山区,病人又分散在全县各地。有时在山上走一天才能检查一个人。李桂科把每个乡镇所在地作为清理复查的工作点,派出分片包干这个乡镇的医生为点长,把工作人员分成两人一组,到病人家里去做临床检查、细菌取材、组织病理取材。还专门成立了后勤保障组,要保证每天用的手术包和敷料的消毒,送到乡镇工作点。另外,还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准备所需表格和资料的收集。而检验组准备取材用的各种器具,保证检验报告的准确性。
“那时,我给我们皮防科的每个医生都配了自行车。那个年代,在单位上班能骑自行车下乡就倍感有面子,很荣耀,就跟现在人开宝马车差不多。”李桂科笑着说。
尽管能骑上单车,交通便利很多,但依然难以如愿。有的病人不愿做检查,李桂科就遇到好多个。有的外出不在家,骑了几十公里山路到他家,也只能在门外候着。那时没有电话、没有微信,只能“守株待兔”,有的要等到天黑,病人才回来。李桂科和胡正清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有次,李桂科和胡正清到三营乐善村检查,直到天黑才返回。那个夜晚还下着细雨,风呼呼地刮着,刮得头发乱飞。天又冷,握单车龙头的双手都有些僵硬。骑在车上,只能看到公路两边的树像巨人般挺立。胡正清是个高度近视,雨水把他的镜片打湿,眼前模糊不清,已完全失去了辨认道路的能力。
李桂科看他寸步难行,显得有些着急。便对胡正清说:“我骑在前,看两边的树,尽量在路中间走,你看我的影子骑。”
胡正清点了点头说:“试试嘛!”
“我的影子你能不能看见?”李桂科问。
“看得见一点点。”胡正清在后边说。
就这样,两人一前一后回到县城。两个人都很兴奋,终于平安抵达。
幸好,那个年代机动车很少,也很少有人夜间行车,否则很危险。
李桂科让胡正清回家好好休息,补休一天。胡正清没说什么。第二天,胡正清又准时到办公室。李桂科说,不是让你在家休息吗?胡正清说,你不是也上班吗?李桂科有些感动,不禁哽咽。
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李桂科的眼睛里有泪光闪烁:“那时我们干劲很足,都舍不得休息。现在说的五加二,白加黑,对我们就是常事,我们心里根本就没有休息这个概念。”
李桂科经常告诫皮防科的同事,这次李桓英教授推广试点的联合化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搞得好就可以消灭麻风病。这次咱们清理复查不能漏掉一个病人,路再远也要查到。有些地方偏僻而又路远的,李桂科就主动陪着同事去普查。
洱源县牛街乡上站村有个地方叫偏岩子,麻风病患者普小贵一个人住在那里。去那个地方要走很远的山路。李桂科和严云昌、胡正清三个人爬了三个多小时,才见到他。
爬到偏岩子时,他们的汗水已将单衣浸透,脚上套的白胶鞋已被红泥巴涂得辨认不清颜色。李桂科不小心绊了下,鞋底裂开了个大口,像张开的嘴巴,露出脚趾头。幸好他包里还备着洗得发白的解放鞋,便在普小贵家里打了盆水洗脚,换上解放鞋,又将白胶鞋找了个塑料袋裹了塞进包里。
普小贵看见他们,不禁喜笑颜开,到屋里给他们烧开水,并给他们随身带的茶杯里续水。
普小贵说:“吃的不敢给你们,开水么不怕嘎?”
李桂科哈哈笑道:“怕什么,我们几个饿了,快烧几个洋芋吃。”
“那还不容易,我这里洋芋多的是。”普小贵说着,转身进屋端了一撮箕洋芋,给他们在火塘里捂熟端出来。
几个人还真是饿了,剥开焦黄的洋芋皮,边喝茶边吃着热气腾腾的洋芋。吃过后,李桂科掏出五元钱塞给普小贵。
普小贵连连摆手说:“李医生,你们吃我的东西,已经是看得起我了,我怎么还能收你的钱呢!”
李桂科说:“要收,这是规矩,你在山上种洋芋也不容易。这些洋芋算我们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