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2025年7月26日,凌晨五点多,杨富明开始采收烟叶。雨一直下,天慢慢地透出些微光,田埂上的脚印很快被新的雨水填满,只有筐里的烟叶,带着雨水和泥土的气息,沉甸甸地盛着这一天最早的收成。
右图:2024年7月20日,农历大暑前夕,杨富明和妻子、女儿一起用铁夹子编烟。时逢二女儿假期在家,她力所能及地帮着父母一起编烟。一家人拧成一股绳,再重的担子也能挑,靠的就是这份齐心。
祥云县祥城镇芮家村委会伍家村的田埂上,杨富明的身影总在晨曦中弯腰、在暮色里直身,这位侍弄烤烟近40年的普通烟农,硬是和妻子用双手和不屈的坚持圆了两个女儿的大学梦。
杨富明的日子,是从田垄里“长”出来的。早年间,父母体弱多病,两个女儿嗷嗷待哺……他和妻子守着几亩烟田,循环往复的劳作成了他们生活的必修课。
种烟的苦,刻在烟农的每一寸土地里。选地、整地,锄头磨破手掌;栽下烟苗后,浇烟用的水源在一公里外,靠的就是夫妻俩肩上的一对水桶,汗珠滴落在地里,洇出一点点深色的印记。一担担“汗水”,浇灌的是家庭生活的希望。那时,两个年幼的女儿总是拿着瓢跟在父母身后浇水,看着父母湿透的衣衫,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快点长大,帮爸爸妈妈干活。烟叶成熟后,全家齐上阵,采烟叶、搬运烟叶、把烟叶有序编扎,最后把编扎好的烟叶送进烤房。杨富明守着烤房,盯着温度和火候,妻子在门口忙前忙后,一忙就是一整宿。烟火缭绕中,烤出的不只是金黄的烟叶,还是一家人的生计,也是供女儿上学的学费和给老人抓药的钱。
生活从不会因为勤劳就会格外温柔。2011年,大女儿考上大学,小女儿刚上初中,父母的医药费也日渐增加。杨富明看着账本,咬咬牙把院子里的菜地改建成猪圈,买来10头小猪精心饲养。然而,门外汉的他面对一群猪崽,经常手忙脚乱。慢慢地,静下心来的杨富明在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兽医,夜里抱着养猪书籍学,渐渐地,他也成了养猪的好手,硬是把猪圈变成了自家的“聚宝盆”,还成了村里的“养猪顾问”。
可命运的考验总在不经意间降临。2014年冬天,为了多赚点钱给父亲治病、供女儿上学,杨富明跟着施工队学焊接,却在房顶作业时不慎坠落,导致腰椎重伤,两根肋骨断裂。躺在病床上,他心里想的全是“不能倒下”。女儿要读书,老人要治病,他还不能倒下。如今,重活累活仍会让他腰伤复发,但他总笑着说:“没事,扛扛就过去了。” 凭着一身不屈的韧劲,他硬是扛了过来。
春去秋来,烟苗绿了又黄,两个女儿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长大。她们记得烟田田埂上父母忙碌的背影,更记得父亲说过“读书是走出农门最稳的路”。
如今,大女儿已大学毕业在苏州工作,小女儿考上了武汉纺织大学的研究生,而那些曾经的苦,都成了两个女儿眼里的光——大女儿说:“爸爸教会我们,再难的日子,只要肯拼,就有希望。”小女儿则立志:“以后要像爸妈一样,踏实做事,把这份韧劲传承下去。”
伍家村的烟田依旧年复一年地栽种、生长、收获,杨富明的生活故事也在当地村头巷尾流传。他用汗水证明,生活或许会布满荆棘,但只要肩上有责任,心中就会有爱,每一步踏实的脚印,都能踩出通往光明的路。这一路上,对杨富明来说,有烟叶的芬芳,有亲情的温暖,更有一个普通父亲用一生书写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