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李进龙) 近年来,祥云县以创优提质工作目标为牵引,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以全产业链升级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绿色转型、机制创新多维发力,探索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为区域产业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产业升级链”,夯实强农根基。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积极打造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加快全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单品突破塑特色,围绕粮食、烤烟、蔬菜、特色水果、蚕桑、花卉等优势单品,扛牢粮食安全责任。202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4万亩,总产21.76万吨;种植烤烟9.09万亩,实现税收9815.62万元;桑园面积9.09万亩,鲜茧产量5966吨,蚕茧收入3.515亿元。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效益,建成万头奶牛示范牧场,奶业集群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发挥申洱花卉基地龙头带动效应,打造花卉产业集群;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经开区绿色食品制造园项目建设,推动“祥云百合”“祥云红梨”“瑞才食品”等8个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入选2024年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玉米良繁基地竣工验收,省级杂交玉米种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积极申报国家级种业大县,大理祥云冬繁科研繁育制种基地项目正在实施中。推广“良种+良法”模式,良种覆盖率持续提升,以种业振兴筑牢发展根基。
激活“科技创新链”,注入发展动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农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围绕“烟后豌豆育苗移栽关键技术应用及示范”等项目,破解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难题,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试点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提升病虫害预警准确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加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农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鼓励农业企业申报科技项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延伸“三产融合链”,拓展增值空间。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做强加工集群增强带动力,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产值持续增长,目前民营经济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4.2%。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祥云红梨”等特色农产品获得多项荣誉,创建省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提升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溢价效应逐步显现。积极打造环青海湖农文体旅休闲经济圈,以七宣村、波罗村、水涨地村、朝阳村等为重点,开发蓝莓采摘、蚕桑研学等体验项目,培育规模(限额)以上涉旅企业和特色小微涉旅企业,带动农旅综合收入增长,推动“旅居祥云”建设。
筑牢“绿色转型链”,实现生态富民。践行“两山”理念,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广烤烟套种秋豌豆等模式,通过豆科固氮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节本增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蔬菜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建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提高粪污综合利用率,申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优化“机制保障链”,释放改革红利。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流转土地建成连片高标准农田,提升机械化作业效率。持续推进集体土地征收标准化建设,盘活各类存量土地资源,推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土地处置,实现土地集约增效能。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持续推进市场主体培育三年行动,新增市场主体,壮大“四上”企业规模。统筹涉农资金,争取中央和省、州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冷链物流、数字农业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资金保障。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