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超 潘登
大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数量众多、种类多样、形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让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智慧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答案在于坚持“保用结合、分类施策”的原则,通过制度化保障、创新性传承、产业化发展,实现非遗资源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
政策保障是非遗活化利用的基础。深刻认识法治建设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2024年5月1日施行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弥渡民歌保护传承的决定》,标志着非遗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同时,大理市通过规范停车场收费、优化旅游交通接驳等配套措施,为非遗文化活动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这种“立法保障+配套优化”模式,构建起非遗保护的制度屏障,确保非遗活化利用在有序框架内推进。
人才传承是非遗延续的核心动力。创新构建非遗传承人培育体系,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与清华美院、云南艺术学院共建非遗学院,采用“1+2+N”课程体系(1门核心技艺课+2门文化理论课+N项实践项目),每年培养跨界人才200人,为非遗注入现代设计理念与创新思维。社区层面设立“祖孙学堂”,通过“基础补贴+考核奖励”机制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2024年大理市举办20期培训班覆盖1200余人,确保技艺“活态传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非遗新农人计划”,为返乡青年提供创业贷款贴息,借鉴日本轮岛涂漆器“见习生制度”,通过生活津贴保障让年轻人安心学艺,有效破解了非遗传承“断代”难题。这种“高校联培+社区传承+政策激励”的多元培养模式,为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资金支持是非遗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设立非遗项目专项基金,通过竞争性分配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撒胡椒面”式的低效投入,重点扶持“传承人明确、有活化计划”的优质项目。同时,推出专项贷款贴息政策,对非遗企业贷款利息补贴30%,并简化用地审批流程,为非遗产业发展扫清障碍。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融资模式,既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又拓宽了非遗企业的融资渠道,为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创新路径是非遗活化的关键抓手。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出多条富有特色的非遗活化路径。在“非遗+产业”方面,周城村作为“中国白族扎染艺术之乡”,其扎染工坊与设计师合作推出高端家居软装系列,客单价提升至2000—5000元,通过“非遗+潮玩”开发文创盲盒吸引年轻消费者,实现年产值超1.6亿元,带动4000余人就业,其中妇女占比达70%。在跨界融合方面,鹤庆银器融入竹编元素,打造“锻银为器、竹编成柄”等复合型文创产品,实现了不同非遗项目之间的优势叠加。
数字化赋能为非遗传播开辟新渠道。紧跟年轻群体兴趣方向,推出“非遗+游戏”“非遗+动漫”等新模式。2024年大理情歌会由“数字公民”大理小金花主持,AI作曲、机器人指挥的序曲展现了科技与非遗的完美融合。这与抖音平台非遗传播数据相呼应——过去一年抖音AI类非遗视频数量增长1625%,创作人数增长1155%,00后非遗视频创作者增长95%,印证了数字化手段对吸引年轻群体的显著效果。大理可进一步借力短视频平台,构建“线上展演、线下体验”的“云互动”模式,扩大非遗影响力。
知识产权保护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搭建非遗传承人与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的合作机制,这一举措与齐齐哈尔市的实践不谋而合。齐齐哈尔通过成立烤肉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布保护实施意见,构建起“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工作格局,为大理提供了宝贵借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既能保障传承人权益,又能激励持续创新,将非遗产品的市场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品牌打造是提升非遗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风也可温柔》等“网红”产品。弥渡县将民歌节与美食节同步举办,打造视听与味蕾的双重盛宴,树立了地方品牌标识。借鉴潍坊国际风筝会“文化IP化—场景体验化—传播全球化—产业生态化”的成功路径,大理可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遗活动品牌,通过将影视作品融入非遗元素,提升大理非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理非遗活化利用的实践,彰显了“文化自信”与“记得住乡愁”的深刻内涵。从政策保障到人才培养,从资金支持到创新发展,大理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与利用的有效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产业化过程中坚守文化本真性,让非遗从“会场展演”走向“生活场实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场域”。非遗活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更多非遗资源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这种“保护为基、创新为魂、产业为桥、品牌为翼”的活化模式,不仅为大理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更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大理方案”。
(作者单位:大理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