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9月15日

祥云县松梅村——

“光农互补”大棚托起蚕农致富梦

□ 通讯员 冯雪娥

秋日清晨,阳光洒进祥云县刘厂镇松梅村养蚕基地的养蚕大棚里,松梅村4组村民曹云涛正弯腰摘取蚕茧,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作为首批入驻基地的蚕农,曹云涛一家切实感受到了新设施带来的便利。“今年秋季,我家养了13张蚕。以前在家养要占5间房,现在一个大棚就搞定了!”曹云涛高兴地说,“大棚里光线、温度都好控制,蚕病少了,产量高了,干活反而更轻松了。”

蚕农们真切感受到的变化,正是松梅村通过项目建设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国“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近年来,松梅村充分发挥区位与气候优势,持续做强做大桑蚕产业。目前,全村桑园面积达4958亩,有养蚕户364户,蚕农人均纯收入达3.68万元。然而,传统养殖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为突破发展瓶颈,2024年,刘厂镇成功申报并实施了松梅村大棚养蚕基地建设项目,投资289.1万元,建成43座标准化养蚕大棚,总面积7112平方米。大棚产权归属村集体,目前已全部租赁给农户使用。乘着云南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的东风,镇、村引进恒燚新能源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大棚顶部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形成“上发电、下养蚕”的“光农互补”新模式,真正实现了一地两用、效益倍增。

“我们不只是建大棚,更是建系统、提效益。”松梅村党总支书记自怀宇介绍,该项目采用“村集体+组集体”合作经营模式,村集体以项目资产入股,组集体以土地入股,双方各占50%股份,通过收取养蚕大棚租金及光伏项目场地租赁费,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20.72万元。据统计,基地全年可养蚕2240张,每张蚕可节约人工成本约140元,预计节省31.36万元;每张蚕茧平均增产3公斤,全年可助农增收35.62万元。同时,光伏发电还补齐了电力设施短板,相当于节省70万元投入,真正实现了让资源“活”起来、让效益“涨”起来、让农民“笑”起来。

如今,一座座“光农互补”大棚不仅拓宽了蚕桑产业生态化、集约化的转型之路,更照亮了村民稳定增收、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松梅村以“棚上发电、棚下养蚕”的生动实践,交出了一份资源高效利用、产业提质增效、集体农户双赢的乡村振兴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