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9月16日

凹文光:巧手为“笙”留乡愁

凹文光在检查制好的簧片的厚度。

2025年6月13日,凹文光(前排中)在巍山县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歌舞乐展演上表演芦笙吹奏。

2025年3月2日,在巍山古城拱辰楼广场2025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品韵非遗·点亮生活”非遗集市上,凹文光向游客展示、推介自己制作的芦笙。

凹文光用锯片制作芦笙管(上图)、将削好的簧片放在香油中加热以增加它的韧性(小图上)、雕制簧片(小图下)、制作的成品芦笙(直图)和制作芦笙的工具(下图)。

□ 陆向荣 文/图

深山彝寨,山高路远。

一场绵绵细雨之后,位于巍山东山的大仓镇小三家村委会白草地村,笼罩在一片云山雾海里,恍如仙境。芦笙制作能手凹文光的家,就在这里。

挑选合适的葫芦,用小刀在葫芦合适的位置打五个孔,把选好的笙管插到葫芦上……每年农忙一结束,凹文光就开始在火塘边捣鼓起自己的“拿手好戏”来。

“我学习制作芦笙已有40多年了。” 凹文光说。巍山是中国彝族打歌之乡,芦笙是一种深受彝族群众喜爱的多孔吹奏乐器,音调古朴、悠扬,彝家人通过芦笙吹奏,借乐器来言情志事,传达明确的语义,据说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是彝家打歌场上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

白草地村90%以上的人都会打歌,而芦笙一直是打歌场上的“主角”。凹文光的爷爷凹配山是芦笙制作能手。凹文光七八岁时,就经常在火塘边看爷爷制作芦笙,看着一堆杂乱的竹子和葫芦经过爷爷的巧手,变成了一把把漂亮的芦笙,发出动听的乐音,凹文光心里很是羡慕。

15岁那年,村里的芦笙制作大师凹定昌看到凹文光不但芦笙吹得好,还有制作芦笙的潜能和天赋,就收他为徒传授技艺。芦笙制作没有图纸和口诀,全凭艺人的记忆和悟性,在凹定昌的指导下,凹文光不仅耐心学习讨教,还经常自己钻研制作芦笙技艺,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慢慢地悟出了芦笙制作的要领,制作出的芦笙也越来越好。

40多年来,凹文光不断钻研芦笙制作。“做一把芦笙要几十道手续,就单调簧片的音量都相当费力,还要耳朵好,眼力好。” 凹文光说。制作芦笙要经过备料、烤料、打制簧片、定音等环节,每一道程序都是手工完成,其中最关键的是打制簧片和定音,制作的精密度,关系到芦笙发音的悦耳程度。他制作的芦笙深受本地、外地的民族音乐爱好者喜爱,一年能卖出30多把,每把价格在500元到1200多元不等。40多年来,凹文光制作了1200多把芦笙,每一把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虽然很辛苦,但他乐在其中。

“笙”歌不息40载,巧手为“笙”留乡愁。凹文光是个多面手,他不仅会制作芦笙,芦笙演奏、耍大刀、吹笛子等也是出了名的一把好手。虽已年过六旬,他仍然活跃在乡村和城市的舞台上,多次到昆明、红河等地参加演出,县里每年的春节、小吃节、火把节及各种非遗展演、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凹文光和村里的打歌队都会积极参加。由于表现出色,今年2月,凹文光被公布为巍山县芦笙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