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邓永凤
傍晚时分,宾川县大营镇街道上新栽种的凤凰木沐浴在夕阳余晖中,泛起金色光芒。半小时内,摊主们陆续支起摊位,暖黄色灯饰渐次点亮,食物香气弥漫,吆喝声、谈笑声、嬉闹声此起彼伏,这个曾经入夜便沉寂的小镇,因一条流光溢彩的夜市,变得热闹了起来。
“现在镇上夜晚比白天还热闹。”家住大营镇集镇中心的李女士笑着告诉笔者,“以前晚上黑灯瞎火的,大家都不愿出门。现在路灯亮堂、路面干净,大家每晚都会出门逛一圈。”
这一变化,源于大营镇为激活乡村“夜经济”,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从硬件提升和软件优化双向发力打出的“组合拳”。
硬件提升,焕新夜间面貌
大营镇的夜间蜕变,始于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之前,这里入夜后一片漆黑,村民夜间出行不便,更谈不上夜间消费。2023年以来,大营镇累计投入资金470万余元,实施集镇绿化美化亮化项目,新建污水管网2千米,安装及维修路灯206盏,栽种凤凰木、月季等绿植240株,栽种清香木545.08平方米。
硬件设施的提升,直接带动夜间人流量的增长,集镇的夜间面貌焕然一新。“现在大营街每晚都很热闹,我们的生意也比之前好做多了。”超市店主李先生笑着说道。
党群共治,守护夜间环境
环境变美后,如何长效保持成为关键。大营镇积极推行党群共治模式,完善“门前三包”制度,党员带头开展“三清洁”、义务植树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创建“绿美庭院”,充分调动沿街商户和群众参与集镇治理的积极性。“现在每家商户都像打理自家一样,自觉维护门前环境卫生。”在集镇开餐馆十余年的杨先生指着门口摆放整齐的分类垃圾桶介绍,“环境好了,客人更愿意来,生意也更红火。”
此外,执法力量的下沉,进一步筑牢了夜间安全屏障。大营镇在集镇重点区域安装治安探头,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出租房清理整治、治安综合整治等行动,有效维护夜间社会秩序。“街上干净整齐,感觉很安全。”带着孩子逛街的李女士对此表示满意。
业态融合,激活夜间活力
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的提升,为丰富业态创造了条件。大营镇积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加强招商引资,引入心连心百货超市、特色餐馆、旅馆等多元化经营主体,同时保留传统物资交流会等特色活动,形成新旧交融的独特“夜经济”生态。
夜间经济的繁荣,为附近居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提供了便利,本地和外地摊主闻讯后也纷纷加入。来自南涧县的小吃摊主李女士表示,这里管理规范、环境好,一晚上能卖出油粉50多碗。大营街本地摊主王女士的生意同样红火,丝瓜尖、小青菜等蔬菜每种都能卖出四五十斤,自家做的玉米粑粑5笼都不够卖,晚上摆摊也不耽误白天下地干活。00后青年小郭趁暑期放假在家,置办了餐车卖卷饼,减轻了家庭负担。
文化赋能,增添夜间韵味
每晚8点,集镇中心的小广场上音乐声准时响起,大家跳起广场舞,孩子们追逐嬉戏,欢笑声、音乐声交织成乡村夜晚的交响曲。
大营镇还举办传统物资交流会、送戏下乡、广场舞比赛、非遗展示展演等活动,让“夜经济”既有烟火气,更有文化韵味。今年8月下旬举办的“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活动,吸引了300余名观众到场。
如今,大营镇的夜晚灯火璀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夜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更点亮了乡村振兴的新“夜”态。街道上的盏盏灯火,照亮的不仅是夜色,更是老百姓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映照出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