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9月18日

基层干部应以“实”字托举民生温度

□ 张燕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生福祉的“前沿阵地”。基层干部作为联系群众与政府的桥梁纽带,其工作的“实”与“虚”,直接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唯有以“干实事”为核心,从群众需求出发,在坚守初心、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上求实绩、出实招、见实效,才能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干实事,要在“守初心”上求实绩。基层工作琐碎而繁重,干实事考验的不仅是能力,更是坚守初心的定力。基层干部的“初心”,说到底就是“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事当自家事”,这份初心不能只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必须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实绩,让群众从一件件具体实事里感受到温暖与担当。基层干部守初心,就要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接“烫手山芋”,用实打实的举措破解民生堵点。唯有以初心为“指南针”,将为民情怀融入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才能让实干成果真正惠及群众。

干实事,要在“解民忧”上出实招。“解民忧”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把实招落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件里。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基层干部工作的“头等大事”。要把“问题清单”变成“行动清单”。基层干部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想问题”,要多走田埂路、多进百姓家,用“铁脚板”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要让“民生政策”接上“群众需求”。很多时候政策是好的,但到了基层却“水土不服”,关键在于干部没有找准群众的“痛点”。基层干部要当“翻译官”,把政策语言变成“家常话”,当“服务员”,把政策红利送到群众心坎上,把群众的“笑脸”当作最高褒奖,把群众的“意见”当作改进方向,真正用实招解民忧、用实效暖民心,让好政策真正帮助群众解难题、增福祉。

干实事,要在“促发展”上见实效。基层是发展的“主战场”,基层干部是推动发展的“排头兵”。“促发展”不能搞“花架子”,更不能走“回头路”,基层干部要将实干担当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提质、乡村振兴提速、民生福祉提档的实际成效。以产业培育为“引擎”,在壮大经济实力上见实效,为发展筑牢根基。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在补齐短板上见实效,让发展惠及乡村。以民生改善为“落点”,在共享成果上见实效,让发展温暖人心。基层发展没有捷径,唯有实干才能见实效。基层干部要少算“政绩账”、多算“民生账”,不搞短期的“数字增长”,而是追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让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走得稳健,让群众在发展中真正受益,让基层的“发展蓝图”变成可触可感的“真情实景”。

基层干部是连接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干实事”是这座桥梁的“基石”。唯有以“守初心”的恒心、“解民忧”的真心、“促发展”的决心,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才能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让基层这片土地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