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昆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我国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革,社会工作部应运而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社会工作领域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部署,为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要突出抓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迅猛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党的工作的重要阵地。这些领域组织形态新、运行模式新、就业方式新,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面临覆盖难、深入难、见效难等挑战。抓好新兴领域党建,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引领新兴领域健康发展的战略任务。中央社会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把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其一,必须坚持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相统一,要对辖区内新兴领域进行拉网式排查、系统化梳理、动态化更新,精准掌握底数、业态分布与发展态势,做到情况清、数据准、台账全;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推动新兴领域党组织应建尽建;加大群团组织工作力度,持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消除“两个覆盖”空白点。其二,必须坚持政治引领与事业发展相融合,新兴领域党建要紧紧围绕组织发展、行业治理、群体需求来谋划和开展党的工作,组建专业化、常态化的新兴领域党建指导员队伍,深入企业一线、平台前端、群体中间,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指导服务。其三,必须坚持创新方式与夯实基础相结合,应积极探索“党建+信息化”新模式,打造“智慧党建”平台,推行线上主题党日、云端党课、移动议事等新型组织生活形式,提升党建工作的便捷性、吸引力和覆盖面。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要突出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维度探索治理路径,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从主体维度看,要推动治理模式由“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升级,核心在于构建“一核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新格局。“一核”,即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政治引领功能,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稳步前行。社会工作的本质在于扶弱济困、促进公平、增进福祉,这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度契合。所谓“多元”,就是要拓宽治理参与渠道,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培育和赋能更多治理主体共同参与。从技术维度看,要推动治理方式由“传统人力驱动”向“智慧科技赋能”转变,核心在于促进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实现治理能力的系统性跃升。一方面,要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公安、城管、民政、卫健等多部门数据资源,建设统一的基层治理数据库和综合信息平台,以数据共享推动治理协同;另一方面,要善用信息化手段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在政务服务网、社区APP等平台开设线上议事厅、民意征集箱、问题反馈窗,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多元渠道,提升治理的灵敏度与精准度。从制度维度看,要推动治理逻辑由“应急响应”向“长效长治”演进,核心在于推进基层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要突出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社会工作诞生于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其发展脉络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而“美好生活”不仅体现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更深层次地指向民生福祉的全面增进——这正是新时代社会工作肩负的重要使命。通过专业、系统、精准的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支撑。获得感源于切实的利益增进和需求满足,社会工作必须下沉基层,精准识别不同群体,尤其是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真实需求;提升群众幸福感,社会工作应着力于重建和强化社区支持网络,激活基层社会活力,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培育本土化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常态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邻里互助蔚然成风,促进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营造一个尊重、包容、关爱、支持的人文生态环境,使幸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体验;安全感是安居乐业的基础,一方面,要积极参与风险排查和矛盾化解,防止问题升级,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脆弱群体的保护性服务,建立社会支持与安全防护网,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安心、放心。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202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大理州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突出抓好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凝聚服务群众工作,不断推动全州社会工作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大理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