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要从思想认识、制度建设、优化服务这三个关键点出发,为基层卸下形式主义的负担,激发其内生动力,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思想铸魂,树立实干新风尚。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多做造福百姓的实事,杜绝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一方面,要强化教育引导,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瑰宝,通过开展主题学习活动,让党员干部深刻领悟红色精神内涵;开展案例剖析,以实际案例揭示形式主义的严重危害;组织能力培训,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形式主义的弊端自觉摒弃错误政绩观,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树立实干典型,紧密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充分挖掘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并表彰那些扎根基层、一心为民、务实工作的党员干部,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激励更多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将精力集中于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之上。
革新制度,提升基层减负效能。制度建设犹如培育树苗,看似进展缓慢,实则根基稳固、影响深远。要清晰界定权责关系,明确各级部门与基层组织的职责边界,系统梳理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的职责事项清单,并对清单进行动态管理。通过明晰工作中的模糊地带,构建起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的基层治理体系。要优化考核制度,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探索精简指标、分类考核的新模式,让基层能够精准把握考核要求,科学合理地应对考核任务。同时,要推行“一表多用、一考多用”,避免数据重复采集,实现考核结果的互通、共享与共用。要简化流程体系,精简办事环节以及过程性材料,突出数据赋能的重要作用。
双重减负,优化服务惠基层。要真正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一方面要针对基层存在的层层加码、会议检查过多,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的现状,要拿出切实有效的举措,最大限度地简政放权,将基层干部从繁杂的检查调研以及无谓的“无用功”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的工作中;另一方面,要让基层轻装上阵、履职尽责,统筹规划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优化机关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在充实基层人员力量的同时,要深化整治不规范借调干部的行为,让基层干部少一些分身乏术的困扰,多一些推动事业繁荣发展的精力。
(作者单位:洱源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