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脚下,防护栏与警示牌静静矗立,语音劝离循环播报,值守人员耐心检查劝返入山车辆和行人。作为世界地质公园和滇西北生态屏障的苍山,正经历着一场从“被动防护”到“主动治理”的深刻变革。
近期,大理州、市两级对违规进入苍山行为开展的专项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多部门联合重拳出击,劝返大批违规入山人员,并对多起典型案件立案查处,一套“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惩治”的全流程防护体系正逐渐成型。据统计,8月共劝返1500余人、车辆110辆。
专项整治行动,清晰地传递出政府部门捍卫生态红线、维护法治权威的坚定决心,让保护条例从纸面落到了实处,初步构建起“不敢闯、不能闯”的严密监管网络。尤其是对违规进入核心区等行为的严厉查处,不仅表明了“零容忍”的立场,更通过案例通报,完成了一次全民生态普法教育。
值得关注的是,整治并非一禁了之。在进一步加大苍山开放区域的宣传引导外,大理市积极开发林下仿野生菌种植采摘体验项目,如挖色镇推出鸡枞促繁种植示范基地,蝴蝶泉景区推出“菌香森林”……不仅有效缓解生态压力、丰富游客旅游体验,还提高了林下空间利用率、带动群众增收。这正是从“被动堵截”向“主动引领”的关键转变。
然而,苍山保护治理仍任重道远。目前,我们在一些社交媒体上还能发现少量“挑战苍山登顶”“组团野爬苍山”等内容的帖子,银桥镇天保林业站的值守人员日均劝离游客约400人。部分组织者和游客的侥幸心理仍未消除,网络平台的监管责任有待进一步压实。我们呼吁广大游客树牢生态保护意识,合规进入苍山、不越保护红线,也希望社交平台上那些违规帖文能在治理的深入推进中尽快销声匿迹。
苍山的宁静与丰饶,不容破坏性的狂欢。守护好苍山,既需要从专项整治走向长效机制建设,也需要平台对违规信息的精准清理,还需要全民参与,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让守护苍山成为社会共识。唯有如此,苍山之美才能永续传承,大理“风花雪月”的自然财富才能世代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