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9月20日

大理州深耕苍洱文脉,激活产业动能——

文化产业发展一路繁花

大理白族扎染。(资料图片) [记者 赵子忠 摄]

今年上半年,全州规上文化企业达40家,实现营业收入8.08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

今年1至7月,全州接待游客7050.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878.69亿元,省外旅居人员达21.59万人。

今年1至8月,《边境电影院》等近百部影视作品前来大理取景。

2023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创建,成为云南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实施“非遗+”战略,推动83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18项)保护传承,建成300余个非遗传承体验设施、57个非遗工坊。

□ 记者 苏云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与底色,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动力。

近年来,大理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锚定“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建设目标,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品牌引领,深挖“文献名邦”底蕴,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质效双升,文化产业发展一路繁花——

今年上半年,全州规上文化企业达40家,实现营业收入8.08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2024年全州6家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

文旅融合:打造全域发展新格局

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为大理写好“文旅融合”文章提供了生动素材。在大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立足文化产业发展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大理州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制定出台相关产业发展意见,构建“一带三道十八廊”文旅发展框架,推动“旅居大理·品味乡愁”品牌升级……目标路径清晰、政策支撑有力,不断推动全州文旅融合发展创优提质。

大理床单厂艺术区斑驳的工业记忆与鲜活的文化创意悄然缝合,老地标变时尚打卡地;华纺1958创意园区里,餐饮服务、艺术创意等多元业态交融共振,沉睡的机械车间跳动起时代的新脉搏……通过着力丰富文旅产品,大理文旅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大理市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全州新增云龙诺邓景区等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鹤庆县新华村入围2025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储备名录。“大理州获2026年‘东亚文化之都’城市授牌,这将极大提升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认知度,成为大理另一张不可多得的城市文化‘金名片’。”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兆敏表示。

随着新业态不断涌现,大理州文旅产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今年1至7月,大理州接待游客7050.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878.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7%和19.29%;省外旅居人员达21.59万人,同比增长26.13%;文旅传播影响力稳居全省前列,“在大理爱上生活”的文旅形象深入人心。

人才汇聚:构建创意转化新生态

人才是创意设计的第一资源。大理州依托“苍山洱海”生态优势与“多元文化”资源禀赋,探索“平台+人才+创意+产业”路径,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探索出“校地联动、影视带动、非遗引领、人才驱动、业态创新”5种建设模式,吸引国内外艺术人才近2万人驻留,为大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意活力。

通过试点引领,为创意转化新生态提供示范和样板。大理市的喜林苑酒店、凤阳邑村入选云南省“艺术家第二居所”试点单位,漾濞县阿尼么村、大理市中和村、洱源县佛堂村的退步堂3地入选云南省“艺术家第二居所”培育单位。中和村通过“村院合作”模式,引入百余名知名艺术家助力村落建设,打造“中和国际艺术村”,2024年带动村民增收220万元,实现了艺术家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大理,文化产业不仅为城市带来了活力,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鹤庆县新华村以银器产业为纽带,吸引29所高校建立实训基地,入驻企业达166家,2024年营收19.8亿元、带动就业1.8万人,并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理市文笔村打造“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发展“民宿+咖啡”“民宿+旅拍”等多元业态,2024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漾濞县“阿尼么007艺术农庄”以艺术创意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让艺术的能量变现成村民的收入,2024年节假日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10.3万元。

影视赋能:塑造产业增长新极点

从《五朵金花》的浪漫,到《天龙八部》的豪情,再到《去有风的地方》的温情,一部部取材大理、宣介大理的影视作品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大理探寻荧幕中的美好。“文化+影视”的成功突围,勾勒出大理“文化+”战略的破圈方向。

大理境内36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130多处风景名胜,随处定格,皆是诗境。大理州充分发挥“天然摄影棚”优势,推动影视与文化产业融合优势不断放大——

借势《去有风的地方》等爆款电视剧,推出“影视同款打卡”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到拍摄地“打卡”,实现影视文化与城市旅游的“双向奔赴”。今年1至8月,《边境电影院》等近百部影视作品前来取景。

创新“影视+文旅”促消费新模式,举办“多彩中华”大理民族电影周和“光影绽放中国行·跟着电影游云南”大理站等活动,发布6条“跟着电影游大理”经典旅游路线,将电影中的场景与现实中的旅游景点紧密结合。

借势《天龙八部》《司藤》等影视剧,深挖剧中场景,推出专题旅游线路和131个免费拍摄取景地,通过“影游融合”场景改造,打造文旅新地标。

通过编制《拍在大理——大理州影视拍摄服务指南》,设立影视行业协会,组建影视拍摄协调服务机构等,不断完善产业体系。澜湄(云南)视听产业园大理园区投入运营,慢喜电影公社、漫步苍洱数字双创社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实现“影视+文化”产业从“单一拍摄”向“多元影视服务”延伸。

非遗转化:彰显当代演绎新路径

白族甲马悄然潜入现代生活的罅隙,驻足在手机壳、冰箱贴上;屋脊神兽瓦猫轻盈跃下飞檐,化身盲盒中的惊喜;剑川黑陶化作茶席上一盏温润的器物,将泥土的厚重转为日常的诗意……大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不是锁在时光里的标本。它们鲜活地呼吸着,并以创新的姿态融进当代的脉搏,成为大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2023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创建,成为云南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此基础上,大理州实施“非遗+”战略,推动83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18项)保护传承,建成300余个非遗传承体验设施、57个非遗工坊,实现非遗保护提质增效。“大理苍洱毓秀非遗之美体验游”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非遗进校园案例获评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大理州积极推动产业价值加速转化。成功培育“李小白扎染”“寸银匠”等本土知名品牌,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白族三道茶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剑川木雕、鹤庆银器等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两家企业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理市周城村以“非遗保护+产业振兴”为突破口,积极培育白族扎染特色产业,开发文创盲盒、家居软装等产品,实现年产值超1.6亿元,带动就业4000余人,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