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9月25日

以“韧性治理”筑牢基层社会“稳定器”

□ 李沛燃

当前,我国正面临城乡结构深刻调整、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矛盾风险交织叠加,基层治理挑战加剧。韧性治理作为新兴跨学科理论,已成为基层治理研究的热点,其核心是治理体系在承受重大突发事件的压力后恢复到常态的一种能力。它融合了社会治理、弹性治理、合作治理等多种治理观念,注重基层社区和居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提升治理效能,从而促使基层社会在面临外部压力和风险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功能的稳定。

聚焦“一个抓手”,筑牢韧性治理根基。要把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作为总牵引,整合多元力量、织密治理网络,为基层韧性治理筑牢根基。作为当前社区治理的有效模式,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既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彰显效能,又在风险防范应对中凸显优势。要根据地理特征、人口结构和社会需求等,更科学精准地划设网格。优化治理架构,织密组织体系,合理选配、强化培训、从严管理网格人员,建强组织体系,形成网格化基层治理架构。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激发群众参与网格治理的主动性与能力,依托网格党组织及时发现、上报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各类风险隐患,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力量,着力推进网格党组织的有形有效覆盖,从而筑牢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和技术基础。

建强“两类组织”,提升治理组织效能。要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构建 “社区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 协同治理格局,全面提升治理组织水平。一是聚力培育群众自治组织。社区事务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充分激发群众主观能动性,夯实治理基础。实践中,由社区党组织牵头,联动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协同,引导群众民主协商参与辖区公共事务管理;对重大问题及利益冲突,严格遵循居民自提、自议、自决、自办机制。推进过程中,社区党组织必须发挥牵头引导作用,确保涉事各方全程参与,协商办法、模式、过程公开公正,保障结果体现多数群众利益。二是强化社会组织引导。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该领域既是社会治理参与有待加强的“管理变量”,也是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面对新情况新变化,需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激发社会治理活力,创新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全面提升“三新”领域社会治理效能,最终以党建引领激活“三新”领域治理动能,实现“管理变量” 向“治理增量”的有效转化。

完善“三条路径”,搭建韧性治理框架。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通过技术支撑、联动机制、服务落地三个维度,搭建起基层社会治理基本框架。一是以数字化赋能为路径,筑牢智慧治理基底。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工具,把数字技术嵌入社区治理,架构起以数据为基础、以算法为支撑的赋能体系,能够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治理数据“一网通联”,整合社区人口、设施、事件等基础信息,搭建智慧治理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问题智能预警。同时,开发便捷的群众参与端口,鼓励居民通过线上渠道反馈诉求、参与议事,让技术工具既成为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也成为群众融入治理的“连心桥”,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精准度与响应速度。二是以多元协同联动为路径,健全风险共治机制。建立“党组织统筹+职能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体系,明确各方在日常治理与应急处置中的职责清单。针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设联动流程,确保社区党组织能第一时间统筹协调公安、消防、医疗等专业力量快速介入,群众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同步响应,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处置闭环,通过多方联动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控制在最小范围。三是以服务效能提升为路径,夯实治理群众基础。基层治理的目标是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社会治理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通过网格走访、民意征集等方式精准梳理需求,推动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建立“问题收集—分类处置—反馈评价”的全链条机制,对群众反映的日常问题,由社区党组织牵头限时解决;对养老、托幼等共性需求,联动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让群众在治理过程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

(作者单位:大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