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27日是“世界旅游日”,它由世界旅游组织设立,旨在促进全球旅游业发展、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2025年世界旅游日主题为“旅游与可持续转型”,强调可持续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倡导绿色、包容的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业向更加环保、社会友好和经济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正值“世界旅游日”,本报推出特稿,展示大理全力打造可持续旅游发展典范的成果。
□ 记者 杨钰洁
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世界地质公园、全球生态宜居城市、国际湿地城市、东亚文化之都等多项桂冠于一身,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理将“可持续”理念融入各个环节,致力于实现生态保护、文化赋能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全力打造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典范。
生态持续健康
把“绿水青山”织成诗与远方
夜幕降临,一艘艘渔船划过湖面,点亮盏盏渔灯,在洱海上盈盈浮动,仿若天幕之中的银河坠落,这是独属于大理的限定浪漫。渔火之下,是一场月光相伴的洱海鱼类生态调控——对外来鱼种“应捕尽捕”,不只是为了渔获,更是为了让本地鱼种留有更多生存空间;对控藻鱼类“可捕才捕”,不是盲目索取,而是精准平衡,守护着这片高原湖泊的长远发展。
渔灯闪烁,不是“大小通吃”的狂欢,“竭泽而渔”从不是大理发展的选择,走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造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之城,才是大理核心竞争力和真正魅力所在。
多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举全力实施洱海保护精准治理,先后推进“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六个两年行动”和“九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推动洱海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同时,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全州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大理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100%。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5.5%,湿地面积共计6.71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10.80%。
如今,大理成为了云南“四季如春”的真实写照和全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理、感受大理、爱上大理。2024年,全州游客接待量突破1.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716亿元。今年1至8月,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8986万人次,同比增长12.7%;旅游总花费达1113亿元,同比增长21%。
文化兼容并包
让“主客共享”成为烟火日常
“白月亮啊白姐姐,知心话儿谁说给你……”伴随着三弦琴音响起,白族民歌《白月亮白姐姐》悠扬传唱。9月25日晚,大理市喜洲镇“有风”大树下,“月亮街”田野音乐会如期举行,三弦与提琴的“共振”,民族与流行的“对话”,一场交融音乐会成为了居民游客的心灵链接,承载起大家对于“家乡”的文化想象。
历史是大理的精魄,文化是苍洱的魂灵。大理是全国唯一拥有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州市,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1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33个、传统村落162个、文物保护单位64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833项。浸染千年的历史积淀,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互帮互助的民族同心,让大理成为翰墨流芳、人文荟萃、深刻影响南亚东南亚的“文献名邦”“亚洲文化十字路口古都”“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近年来,大理锚定“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建设目标,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州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深度挖掘一系列历史遗珍、乡土文化、民族符号,白州千年文脉正在新时代呈现新内涵、绽放新光彩。
非遗手工艺白族扎染、剑川木雕和鹤庆银器传承千年技艺,成为大理文化名片,累计建成300余个非遗传承体验设施、57个非遗工坊。古生村“活化乡愁”、阿尼么村“文艺赋能”、沙溪镇“景村共富”等农文旅产品爆款出圈。“影视+文旅”溢出效应不断凸显,推出了专题旅游线路和131个免费拍摄取景地,打造文旅新地标。开展“百种大理新玩法”等系列宣推活动,推出以避暑、康养、度假、研学、非遗等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产品,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今年,大理市荣登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排行榜首位,大理古城上榜“入境游客喜爱的10个名城古镇”,大理市上榜“2024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全国县域旅游百强县”,大理始于山水、成于历史的美,正在为推进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产业加速融合
使“苍山洱海”变成增值场景
九月时节、秋意渐浓,洱海边的水杉逐渐换上金黄新装,骑行于环湖129公里的洱海生态廊道内,细细感受大理山水交映的诗意浪漫。
喜洲稻田金浪翻滚,稻穗、白鹭、游览小火车共同铺展成“大地画布”,为八方来客奉上最治愈的田园画卷。
苍山洱海、海誓山盟,旅拍基地、目的地婚礼串成“爱情产业链”,让每一份炙热的爱情都有“风花雪月”作证。
……
近年来,大理州持续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创新开发体育旅游、爱情旅游、艺术旅居、研学旅游等品质新业态,聚焦深度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持续打响“在大理爱上生活”“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大理美好生活季”“旅居大理·品味乡愁”“四季户外运动之城·全域旅居度假之地”等IP,发展壮大多种新兴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
截至目前,“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大理”抖音话题播放量达2.7亿次,大理目的地婚礼市场从业主体超过200家,2024年在大理州举办的目的地婚礼超5000场,为超过20万对新人提供婚纱旅拍服务。2024年,全州共有从事旅居的企业273个、合作社49个,长期旅居大理人数已突破60万,320个旅居储备项目成功推荐进入省级旅居项目库。今年以来,全州共举办大理乡愁马拉松等48场体育赛事活动,参赛规模5.15万人,观赛75.98万人,经济拉动效应近7.24亿元,2025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将于10月继续在大理举办。
到大理,不止于看山看水,更是参与一场“可持续”的长期主义,当世界还在寻找转型发展的路径时,大理已经作出新的尝试。
在“可持续”中遇见大理,是旅程,也是归程;是风景,更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