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陆向荣 杨练杉
近日,走进巍山县永建镇永和村委会大五茂林村,稻田金黄,瓜果飘香。沿着整洁干净的村道走进村民马利恒的家中,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里飘荡着牛奶的清香。“每天可以加工乳扇20多市斤,目前的价格是35元左右一市斤,每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除去成本,纯收入达八九万元。”马利恒边晾晒乳扇边介绍道。
大五茂林村村民历来都有在农闲时节从事乳扇加工制作的传统。“从十多年前开始加工乳扇至今,我一直坚持无添加、原生态的传统工艺,用良好的品质赢得消费者的认可。”马利恒说,为了保障奶源品质,他家还饲养了10头奶牛,加工出的乳扇制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目前,全村共有40多户村民从事乳扇加工,收入最低的每年也有两三万元。”马利恒说。
庭院“小经济”激活乡村“大潜力”。像大五茂林村这样,通过开发庭院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传统加工业的乡村,在永建镇随处可见。
近年来,永建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充分引导农户利用家庭院落、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让村民户户有事干、家家有产业,农家庭院“方寸地”变成了群众致富“聚宝盆”。
“别小看庭院经济,一亩能顶十亩钱”。如今,庭院经济在永建镇内村村组组“多点开花”。
永和村委会东莲花村抓住创建美食文化旅游创业园的机遇,带动周边865户群众发展庭院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旅游文化产品加工,实现年销售收入1500多万元;小围埂村委会小五茂林村抓住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实施的机遇,积极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庭院内建设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在绿化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许多村民靠栽花种树年收入上万元;永和村委会下西莲花村全村90%以上的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加工农副产品和中药材,吸引周边群众前来该村务工带动群众增收……
此外,永建镇还以“合作社+非遗作坊+农户”的庭院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传统工艺产业。西山村委会萝卜地村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竹编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左玉伟,成立巍山县左氏竹编工艺合作社,50余户村民开启了抱团发展的路子,如今,村民月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永瑞村委会禾谷村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草编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玉录,成立巍山县赵氏草编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20多户群众居家从事草编,户均增收上万元;永平村委会三家村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皮革制作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杜增雷,在家里开起了羊皮褂制作作坊,每年能缝制羊皮褂150多件,收入9万多元。
从一户庭院的“零星挂果”到一片村落的“产业成链”。永建镇以庭院经济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