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刚
大理洱海北岸有一块美丽的地方——邓川坝子,境内有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三江平列如“川”,弥苴河两侧有东湖和西湖,因此邓川是一个有着“三江两湖”好风光的地方。从大理出发向丽江中甸方向的茶马古道贯穿邓川全境。邓川北部从北向南有排列非常整齐有序的四个村,格外引人注目,分别是中所、中前所、左所、右所,多年习惯叫“中右四所”,四所之间每所相隔一公里多,由茶马古道邓川至中所的青石板道路相连,共五公里,“四所”居民以汉族为主,以汉语为通用语言。本人生于此长于此,在成长过程中,对四所的一些情况产生疑问,一是邓川地区地名多以乡、村、里、庄、沟、箐命名,而中右四所以所命名外,还有大批的营、屯、卫。二是邓川地区绝大多数讲白族话,而四所讲汉话。三是村的地理位置在最北边的是中所村,从北向南依次为中前所、左所、右所,与生活中的左中右不一致。以上疑问也问过长辈,问过专家,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结果。在总结各种意见,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本人对以上疑问有如下思考。
村名“所”起源于明朝。明朝建立后,明朝在云南的统治采取多层次、多方面的策略,既包括军事、行政、经济手段,也涉及文化和民族政策。实行军事控制和军屯卫所制度,以巩固边疆。卫所军户的职责包括日常防御和屯田,既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军饷,又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朝中原地区向云南移民人数多达13万人次,设立军户制度,在云南开矿、发展农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确保戍边者稳定扎根。现在大多云南人都认为自已的祖先是南京应天府柳树湾人,应该是从南京统一出发西征的军人后代。邓川州志记载,明代邓川分四乡四所,乡属民村,所属军屯,屯归武弁,村隶州轄。中所丁氏家谱记载中所丁氏祖先祖籍安徽滁州,随沐英征西将军征战云南后于1384年留在中所,中所侯氏祖先来自山西,其他姓氏有谱可查的大多数来自中原一带。另外,中右四所姓氏太多,除几大姓氏,还有较多的不常见姓氏,如丁、艾、汤、侯、饶、宋、姜、初、薛、金、龚、沈等几十种姓氏,说明均来自不同地方。同时几所世居人口都是汉族人。从以上可以初步判断,几所应该在明朝时期建制。
“四所”的布局与弥苴河治理有关。邓川地区地处洱海上游,弥苴河穿越整个邓川境内。邓川州志载“弥苴河仰亘六十余里……河水出峡之初,厥势方张,有电掣雷轰,万马疾奔之势,西有蛇涧橫截,逼水东注,东岸适以弯处承之,崩塌时见”。“第一段(中前所以上)水紧沙粗,河底高于屋脊,望之诚骇目哉!官苏、初、韩诸伍,横流四溢,全河粗沙大石悉停于此”;“第二段(右所以上)河势稍直……堤岸单薄,易倒溃”;“第三段两岸无树,沙质松浮,险堤病堤层见叠出矣”。因此,弥苴河水患严重,时常决堤,民不聊生,河周边农田荒芜,水患导致河两岸人类无法正常生活居住。因此治理弥苴河作为多少代邓川统治者和百姓的首要任务,但在当时云南较为落后,治理能力较弱。为发展邓川经济造福百姓,明朝统辖大理后,将治理弥苴河作为稳定少数民族、发展地区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在邓川弥苴河两岸建立卫所,除做好防御外,还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治理弥苴河,要治理好弥苴河,必须作相对科学的方法,采用以改、疏、固的治理方式。一方面改造河道、挖沙取石、加固河堤、植树固沙,一方面兴修水利,建设河堤放水龙洞(从河底横穿河道的水洞,用于灌溉和排水)、修建疏水沟渠等农业灌溉设施。根据弥苴河中上段为地上河的实际,在中上段河岸修建了不少的龙洞,解决水患和用水矛盾。从上游中所处修建了东、西两个龙洞,河水沿水渠流入永安江、罗时江,灌溉邓川弥苴河两边农田。为加强对龙洞、河岸、水渠的日常管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设立了中流所(村),包括东流所和西流所,也就是现在的东中所和西中所,总称中所。在弥苴河中段,也就是中所的南面建设了两个大的龙洞,一是在现在的王铁桥村,开挖一龙洞,流入永安江和东湖,并在王铁桥村对面,弥苴河西边设立了左流所(村),也就是左所,另一个是左所往南右所处,开挖另一个龙洞,流入西湖,并设立了右流所(村),就是现在的右所。以上三所负责邓川坝区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要。同时,为及时监控弥苴河水量、防止洪水对下游造成水患,在中所和左所之间建设了东西两个龙洞,即黄家营龙洞和中前所龙洞,根椐弥苴河上游的来水情况进行监控和调节,及时进行关、放水,必要时进行泄洪处理,并在现在的中前所村设立了中前所(村),也就是现在的中前所。四所所住人员均为军人及其家属,除了防御和农业生产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弥苴河龙洞的管理、河堤的修建、河岸的绿化。一定程度上讲,与今天的水管所作用有相似之处。
中右四所经几百年的发展现仍保留部分中原地区的一些生活习俗,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为汉族、语言以汉语为主。经过多年发展也融入了不少白族的生活习性,服饰也融入白族元素,也过白族的节日,与当地民族和谐相处,成为民族大家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