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艳玲
盛夏时节,万物荣华。美丽大理,如诗如画。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在洱海边留下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今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到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大理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征程上,我州牢记嘱托,持续推进洱海高水平保护、产业高质量转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了“生态美、百姓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答卷。
科学治污 筑牢生态屏障
最近,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的严炳其参与洱海保护的故事被大家津津乐道。十年来,他先后干过库塘管理员、滩地管理员、蓝藻打捞员。他说:“为了保护好洱海,苦点累点都值得!”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十四五”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州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优良水平,以总磷为代表的营养盐指标呈明显下降趋势,透明度保持较高水平,全湖没有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洱海水环境、水生态正在逐步改善,一幅“人鱼共栖”“人鸟共乐”“人湖共存”的画面让人心之向往。洱海保护治理经验作为中宣部2024年中欧文化交流重要议题宣介推广。洱海流域被纳入全国第二批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我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严格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工作责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大理实践的最佳案例。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积极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改善,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2024年,我州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良好,12县(市)优良天数比例在99.7%至100%之间,全州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9.9%,居全省前三。全州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由2023年的38%大幅提升至59.1%。今年上半年,全州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已提高至96.97%、农村污水治理率达62.85%。2025年1月24日,大理市正式通过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为云南省首个国际湿地城市,“绿色福利”变得“触手可及”。
生态赋能 激活绿色经济
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李明江,听说“大理有海菜花,却没有海菜花旅游产品”后,毅然决然在大理建厂,生产以海菜为主要原料的海菜冻干脆系列产品,产品通过网络直播,走向全国各地,供不应求。李明江平均每年支付人工工资50万元,靠“海”吃海、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一举两得。
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我州以高水平保护培育绿色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凝聚起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着力培育壮大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新三样”产业体系,推动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加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力打造中国最优的绿色生态食品示范基地,聚焦乳业、果蔬、核桃、花卉、咖啡、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出一批具有大理标识度、市场美誉度的“苍洱名品”,让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以高质量转型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在大理爱上生活”升级版,积极申报苍山洱海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叫响“旅居大理·品味乡愁”“中国四季户外运动之城、全域旅居度假之地”等城市IP,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守牢底线 健全制度体系
近日,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由2005年观测到的约90只,增长到200多只;苍山特有物种漾濞槭种群数量,从红色极危的4株逐年增多到5万多株,解除了漾濞槭种群数量的危机……这些都是我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卓有成效的缩影。
生态兴则文明兴。今年上半年,全州收容救护野生动物78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愈发清晰。我州通过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保护不断深入,全州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2个,守护着高等植物4249种、陆生野生动物817种、湿地动物303种。
在大理州现行有效的13个单行条例中,有8个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目前,我州初步形成了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大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体系。通过认真修订完善《大理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守得更牢固。今年上半年,新修订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已颁布实施,全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让群众的参与感、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全州上下形成了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大理,正以更稳健、更快速的步伐逐“绿”前行,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大理贡献。